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16层CT容积扫描,并应用ADW4.2工作站,对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成像(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观察,依照骨折分型评估胫骨平台劈裂和塌陷的程度,并与x线平片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53例中,根据Sehatzker和McBroom胫骨平台骨折6型分类法,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7例,Ⅳ型6例,Ⅴ型4例,Ⅵ型3例。X线平片检查漏诊7例,16层CT见髁间嵴后方或胫骨平台外髁撕脱小骨片,诊断为隐匿性骨折,其中伴有髌韧带断裂和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各2例。结论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等,对术前分型、制订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联合比伐芦定和磺达肝癸钠的治疗策略在围术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自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STEMI且按照CRUSADE评分≥41分的118例患者行常规PCI术,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mg/d,平均使用(5.58±0.21)d;对照组(6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AXaIU,1次/12h,平均使用(5.96±0.13)d。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危出血风险的STEMI患者行直接PCI围术期患者,比伐芦定联合磺达肝癸钠的抗凝效果优于比伐芦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且其出血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对自发性幕上脑出血周围水肿带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吸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周围水肿带发生率以及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中有27例患者血肿完全清除,血肿清除率达69.23%,对照组中有18例患者血肿完全清除,血肿清除率达46.15%,实验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周围水肿带,周围水肿带发生率达5.12%,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06%,患者引流时间(18.5±1.7)分/次,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发生周围水肿带,周围水肿带发生率达23.08%,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2.82%,患者引流时间(21.2±2.1)分/次,实验组周围水肿带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3),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吸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周围水肿带发生率和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血脂、心电图ST-T改变方面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川芎嗪(TMP)各自对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98例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丹参酮组35例、川芎嗪组33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与阿司匹林治疗,丹参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碘酸钠注射液,川芎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1d与疗程结束次日进行血液流变学、血脂及心电图检测.结果:丹参酮组、川芎嗪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丹参酮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常规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示治疗后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及其持续时间各组均明显减少,但丹参酮组、川芎嗪组比对照组减少更为显著.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降低血脂有关.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临床上通常选用股动脉径路,但其卧床、肢体制动时间长(12—24h),穿刺血管并发症(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是其缺点,而经桡动脉径路则能减少或克服以上不足,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护理的负担,所以更为患者及医务人员乐于选用。然而随着应用的迅速增多,相应的并发症也在增多,如桡动脉痉挛、前臂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我们在行PCI时出现了一些并发前臂血肿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SCTA)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技术优势。方法对17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行16SCTA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窥镜(VE)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PAA发生在主动脉弓部3例,弓降部9例,胸腹主动脉交界处2例。腹主动脉3例,经MPR、MIP等后处理技术清楚地显示了瘤体形态、瘤壁钙化、附壁血栓等情况。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结论16S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杏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效果。方法对14例病人采用了经后正中开颅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内血肿。结果术后死亡4例;10例存活者ADL分级,I级2例,II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V级2例。结论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是一种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层CT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临床证实的颌面部骨折的16层CT图像.图像后处理采用GE AW4.2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结果 16层CT图像清晰显示了69例颌面部骨折,其中复合骨折40例,单一上颌骨骨折4例,下颌骨骨折11例,颧骨颧弓骨折8例,鼻骨骨折6例.16层CTMPR、VR重建技术能立体、精确、直观、多方位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范围、移位、凹陷程度等情况.结论 16层CT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