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替代物是血管外科最主要的治疗用具。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生物化学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制造工艺的提高,血管替代物在血管外科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血管外科的迅猛发展也不断对血管替代物的性能提出新的要求,促使血管替代物的性能日趋完善。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血管替代物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技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一站式”治疗的意义。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予以AngioJet 机械血栓抽吸术联合左髂静脉PTA术(9例术中造影见左髂静脉狭窄)完成“一站式”治疗。结果 全部28例病人,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病人在术中可见静脉血流恢复通畅。2例出现穿刺点周围皮下淤血,13 例出现血红蛋白尿,术后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住院日(3.9±1.1)d。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一站式”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上腹痛4年,再发3天,伴恶心、呕吐及发热于2013年3月14日入院。患者4年前首次发作急性胰腺炎。CT检查提示近端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直径约2.5 cm。行瘤腔钢圈栓塞+腹腔干段支架移植物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造影提示瘤腔不显影。  相似文献   
4.
1991年Parodi首次报道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1994年Dake首次报道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国内腔内隔绝术首次应用于腹主动脉瘤(1996)和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998)治疗,也已经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短短十年里,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开展单位越来越多、病例数越来越多、病例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相关认识系统化深入.  相似文献   
5.
<正>雷诺综合征是女性多见的一种四肢动脉痉挛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绝少数超过40岁。大多数见于寒冷地区,且好发于寒冷季节。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寒冷刺激、体内激素异常或精神紧张是主要的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在DebakeγI型胸主动脉夹层(TAD)和升主动脉瘤(ATAA)中的表达情况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TUNE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11例TAD,10例ATAA及7例对照主动脉的中膜细胞凋亡、MMP-9、INF-γ、p38和JNK蛋白在主动脉中膜中的表达和定位,并分析INF-γ的表达与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MMP-9、p38和JNK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TAD和ATAA组中膜细胞凋亡较对照组高(P〈O.01)。IFN-γ和MMP-9在TAD和ATAA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O.01),而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AA组中,IFN-γ与MMP-9、JNK和中膜细胞凋亡呈正相关(P=0.02,0.02,P〈0.01)。结论:INF-γ在升主动脉瘤中高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和/或增加中膜细胞凋亡起作用,作用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是JNK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抗凝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31例,治愈30例,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10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2例),治愈8例,死亡2例.全组共治愈38例(92.7%),死亡3例(7.3%);术后随访1~8年,复发3例,死亡2例,远期生存率87.8%.结论 正确认识AMVT的临床特征,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单中心应用纤维蛋白胶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Ⅰ型内漏的经验,研究其可行性及长期有效性.方法 2002年8月至2010年6月953例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中,51例(5.4%)使用纤维蛋白胶栓塞术治疗术中Ⅰ型内漏.其中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72±8)岁.在栓塞术前后监测瘤腔内压力,在术后3、6和12个月及此后每年采用CT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经过栓塞治疗之后,50例(98.0%)Ⅰ型内漏消失,瘤腔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差和平均压力指数均有明显降低.围手术期3例死亡(5.9%),其中1例高龄患者是由于Ⅰ型内漏无法消除,转开放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疾病无关.48例获得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腹主动脉瘤最大径从术前的(62±15)mm减至(49±10)mm(P =0.000).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瘤体持续增大压迫肾动脉造成的肾功能衰竭,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无关;这3例患者随访期CT血管造影均未发现内漏.结论 纤维蛋白胶栓塞能有效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的Ⅰ型内漏,未见与栓塞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在栓塞术前阻断内漏入口近端血流能增强该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需进行主动脉弓上动脉重建、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以下简称B型夹层)的腔内隔绝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2009年3月我科对22例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治疗,病变均累及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内。根据夹层形态选择应用移植物开槽、移植物开窗、"烟囱"式分支支架置入和弓上杂交技术等治疗方式。出院后6~12个月进行第1次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随访,后每年进行CTA随访1次,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果本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7.5~51.3个月,平均27.1个月。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覆盖造成术后脑梗死,术后6 h行左颈外动脉-左椎动脉旁路手术,术后12 d死亡。1例2期手术后出现心肌梗死,于术后7 d死亡。应用移植物开槽技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左锁骨下动脉闭塞,但患者无相关缺血症状。在获得中、长期随访的20例中,所有旁路血管通畅、良好,无近端内漏或移植物移位,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其中18例假腔直径缩小,平均缩小14.0 mm,另2例假腔直径无变化。结论对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腔内隔绝手术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3N3V"分型法于2004年被首次提出并于次年发表[1].此分型法的设计初衷是为国内早年开展的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手术服务.笔者单位尝试将"3N3V"分型法应用于主动脉夹层以外的其他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