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特征及其诊治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普通外科1997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4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6±15.6岁);初发症状为腹痛7例,黄疸3例,恶心呕吐1例,腹部包块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9.4±5.2)cm;肿瘤位于胰体尾部10例(64%),胰头部3例,钩突部1例。术前穿刺病理或术中冷冻病理均未能准确诊断胰腺腺泡细胞癌。9例获R0切除,5例因肝转移或局部侵犯周围脏器仅行行胰腺活检或姑息切除及术后化疗。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免疫组化显示α-抗胰蛋白酶、α-抗糜蛋白酶、细胞角蛋白(AEl/AE3)阳性率100%。获得R0切除的9利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2.0±25.6)个月;而未获得R0切除的5名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为(4.0±0.8)个月。结论:对于可行R0切除的胰腺腺泡细胞癌,即使伴有肝转移,也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对预后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治疗上睑凹陷并恢复上睑区组织容量,安全有效,既不会产生排斥反应,也不会对供区产生损容性影响,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治疗上睑凹陷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脂肪颗粒注射填充、眶内脂肪重置矫正和切开法游离脂肪移植填充上睑凹陷。其适应于不同的求美人群,但各有利弊,需整形外科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以期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及术后满意度。现对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治疗上睑凹陷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miR-7阻遏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周期由G1期向S期转化的内在机制.方法 脂质体转染miR-7表达质粒进入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外源miR-7基因的整合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R、CyclinD1、CyclinE、CDK2、CDK4、CDK6、P16、P21和P27的蛋白表达;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T-PCR结果显示miR-7基因被成功整合入U251胶质瘤细胞,原位杂交结果示miR-7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转染后瘤细胞增殖速度减慢,且大部分阻滞于G1期,处于分裂期S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miR-7转染组EGFR、CyclinD1、CyclinE、CDK2、CDK4和CDK6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其中EGFR、CyclinD1、CDK4和CDK6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1),P16水平显著升高(P<0.01),P21和P27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miR-7可能通过有效沉默癌基因EGFR的表达途径,抑制细胞周期G1期调节蛋白复合体CyclinD1/CDK4/6的活性,并接受P16的协同作用,共同阻遏胶质瘤由G1期向S期转化,进而抑制肿瘤增殖;miR-7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胶质瘤治疗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患者,女,28岁。因关节疼痛服用塞来昔布胶囊(celecoxib,商品名:西乐葆,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K081712),0.2g,bid。2d后患者眼部出现眼睑水肿伴局部水泡。来院门诊,停用塞来昔布胶囊,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4mg,tid。2d后患者眼睑水肿伴局部水泡症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通过研究外周血PRL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以探讨泌乳素(PRL)与免疫系统变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垂体腺瘤患者及56例体检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CD3+、CD3+CD4+及CD3+CD8+的T淋巴细胞水平;并测定其外周血中PRL水平。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001);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及CD3+CD8+T淋巴细胞病例组与健康人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为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001)。其中病例组中PRL〈100ng/ml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CD3+CD4+T淋巴细胞均显著低于PRL〉100ng/ml组(P〈0.05);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及CD4+CD25+T淋巴细胞,病例组与健康人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3+T淋巴细胞的减少可能是垂体肿瘤细胞本身刺激CD4+CD25+T淋巴细胞的增生,导致外周血IL-2减少,从而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外周血PRL〉100ng/ml组外周血PRL显著升高,通过刺激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而进一步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增殖,同时,外周血中高PRL可直接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2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88例入院48 h内接受肠内营养(早期组),32例入院48 h后接受肠内营养(延迟组),比较两组院内继发感染发生情况、入住NICU时间、致残率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两组共20例出现院内死亡,早期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入住NICU时间、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延迟组(P均<0.01).早期组入院后第14天血清CRP水平低于延迟组组(P<0.01).入院后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与入住NICU时间、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92、0.380,P均<0.01).120例患者中,院内死亡21例,与生存者相比,在梗死灶最大面积、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者行早期营养支持所占比例大于院内死亡者(P<0.01).早期肠内营养(OR=0.231,95% CI:0.073 ~0.813)、医院获得性肺炎(OR=5.192,95% CI:1.823~18.956)和入院时GCS(OR=1.478,95% CI:1.159 ~1.899)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院内感染率、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动脉途径给予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 AB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2例应用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闭塞脑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再通率为100%;其中37例完全再通,完全再通率88%.术后1例发生基底节区脑出血,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出现昏迷并持续高热,于术后8d死亡.9例(21%)经后期内科治疗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及ADL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治疗时间窗内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微导管、微导丝机械性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结合动脉内注射rt-P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darterectomv,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应用,使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CAS)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2].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住院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其中应用PROTéGé自膨式支架治疗的患者55例(58侧),我们分析了操作过程及并发症,总结了应用PROTéGé支架进行颈动脉成形术及其并发症防治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靶向沉默胶质瘤内水通道蛋白4(AQP -4)的表达,观察其对胶质瘤源性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构建靶向AQP-4的siRNA质粒,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其对C6细胞AQP-4的沉默效果;建立SD大鼠颅内C6胶质瘤模型,分对照组、空载组、无义序列组和siRNA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方法分别检测第3、6、9、12天AQP-4的mRNA和蛋白水平;干/湿比重法和Evans蓝测定法检测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比较动物生存期.结果 siRNA可沉默AQP-4表达;siRNA组脑组织水含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载组和无义序列组,动物生存期最长.结论 靶向AQP-4的RNAi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胶质瘤性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为胶质瘤脑水肿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压监测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2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测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及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在病死率、预后均优于无颅内压监测组,在导致重度残疾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无颅内压监测组。结论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加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进而降低了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是理想的监测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