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71篇
药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腹内压升高对大鼠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通过颈静脉插管、穿刺门静脉主干法来测定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运用氮气气腹法制作大鼠腹内高压动物模型。建立气腹后分别在0、5、10、15、20、25、30、35、40、45mmHg压力值下测得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结果中心静脉压和腹内压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2.824+0.045X,相关系数r=0.984(P〈0.01);门静脉压和腹内压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8.887+0.939X,相关系数r=0.998(P〈0.01)。结论腹内压与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根据腹内压监测中心静脉压和门静脉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于胆胰系统恶性肿瘤引起胆管梗阻,形成的以高直接胆红素为主的黄疸。临床上以肝外胆道和胰腺肿瘤多见,约占外科性梗阻性黄疸的75.3%,包括各种原发性胆管癌、胰头癌、壶腹部癌,亦可由肝癌、胆囊癌、胃癌、结肠癌、胰体尾部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并发糖尿病较为多见,往往表现为糖耐量降低和术后高血糖等,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本文重点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糖尿病的病因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1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是外科手术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恶性梗黄病人手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自黎介寿院士1997年首次提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的论断以来,EPISBO的概念已为国内外科界所广泛接受。但部分基层医院的医师对该病仍存在认识不足等问题,故仍需对EPISBO的概念、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有些胰腺假性囊肿可不用手术或介入法处理而期待其消散。Mayo 医学中心自1980年至1985年共收治114例胰腺假性囊肿,分别经 B 超(52%)、CT(75%)或 ERCP(7%)检查确诊,46例原定手术治疗(第一组),68例先给非手术治疗(第二组),其中24例改为手术治疗,43例继续观察而缓解。第一组46例的平均年龄为51岁,囊肿大小的中位值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短肠综合征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肠道面积及吸收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例短肠患者(短肠组)和3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瓜氨酸水平。短肠患者残存小肠长度及直径采用X线造影检测,并测定短肠患者尿D-木糖排泄率和肠道蛋白吸收度。分析短肠患者血清瓜氨酸与残存小肠长度、面积、蛋白及D-木糖吸收的相关性。6例行肠康复治疗的患者测定康复治疗前后瓜氨酸、D-木糖及蛋白吸收水平的变化。结果短肠组血清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94±2.65)比(16.87±5.97)μmol/L,P〈0.01]。短肠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与残存小肠长度(r=0.82)及表面积(r=0.86)呈正相关,与尿D-木糖排泄(r=0.56)及肠道蛋白吸收(r=0.48)也呈正相关。6例行肠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血清瓜氨酸水平、蛋白及D-木糖吸收均显著增加,但3者增加百分比之间并无相关。结论血清瓜氨酸水平与短肠患者的小肠吸收面积和吸收功能呈正相关,能反映短肠患者小肠功能和衰竭程度,是康复疗效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51例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均为肿瘤切除后盆腔、腹腔接受放射治疗所致,从放疗结束到肠梗阻症状出现的时间为(11.9±22.6)个月。分别采用了保守治疗(方案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消化液分泌、营养支持、灌肠、补液、对症等,对于有感染征象的患者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及短路手术。2例患者因肿瘤广泛转移未行有效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因腹腔出血死亡,48例患者得到治愈,治愈率达94.1%。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肠管损伤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环境、工作模式等外部因素的改变,外科治疗病种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外科治疗的复杂免疫疾病、肿瘤及器官移植等病种数量显著增加。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围手术期处理理念取得显著进步,学术界正在探索并建立以多学科团队为基础、多级医疗机构相互配合甚至整合全社会医疗资源共同参与的围手术期病人之家运行模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以优化外科疾病治疗全流程为目的的综合治疗体系,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手术是克罗恩病(CD)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手术并不能治愈CD,多数病人术后会出现疾病复发。CD术后疾病复发与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吻合方式、肠系膜切除范围、手术切缘等手术相关因素相关。手术作为影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引起重视。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优化、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CD外科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以消除手术风险因素为目的或以降低风险因素为导向的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是降低术后疾病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短肠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27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康复治疗的经验,介绍短肠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探讨改善短肠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代偿的措施。方法短肠康复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促进肠粘膜生长、富含膳食纤维的短肠康复饮食、减轻短肠临床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短肠并发症等措施。1997年1月至2000年7月间共27例短肠患者接受了29次康复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8.5岁±19.3岁。剩余小肠长度范围15~80cm,平均46.8cm±23.4cm,15例有回盲瓣。从肠切除至接受康复治疗的平均时间为86d±105d。结果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有所增强。随访超过2年者8例,4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随访时间超过1年者13例,有10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结论短肠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短肠病人的营养状况、并能促进肠功能代偿,治疗效果与残留小肠长度、治疗开始的时间和病人年龄有关,及早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肠功能代偿,减少病人对肠外营养的依赖。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因反复间断血便17年入院。患者出生后10个月即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每1~1.5个月发作1次,量均较大,暗红色;2岁后便血自止,未能明确病因。2岁至16岁间无此现象发生。1997-04-26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脐周隐痛,1h后解暗红色血便,量大伴晕厥,核素显像(99mTc-RBC)示:脐周及左腹部消化道出血,小肠镜进入空肠90cm后示空肠小息肉(位于Treitz韧带下35cm)。结肠镜在距回盲部12cm处示小肠腔内一1cm×4cm溃疡,周围有陈旧性出血,诊断为“空肠息肉,结肠溃疡,小肠血管畸形?”,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1999-05-17患者再次感到脐周隐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