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席云 《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1):64-64
静脉采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技术操作,过去一直采用注射器采血方法,费时费力,易被污染,易传染。真空采血由于操作简便,安全卫生,准确可靠,被各大医院作为首选。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有各种问题发生,影响了标本的顺利采集。现将笔者的采血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病案质量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院2001年病案室粗检出的2087份有较大缺陷的病案进行了分析,为领导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临床分离株rPOB、KatG和rpsL基因突变在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了54株同时耐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的多耐药临床分离株和45株药物敏感株的rPOB、KatG、rpsL基因突变。结果以结核分支杆菌H37RV为对照,45株药物敏感株的rPOB、rpsL基因SSCP图谱正常,其特异性为100%;KatG基因有2株图谱异常,特异性为95.6%。89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均未发现rPOB、KatG、rpsL基因缺失,其PCR扩增产物SSCP分析结果表明:54株多耐药临床分离株中,49株rPOB基因图谱异常;32株KatG基因图谱异常;40株rpsL基因图谱异常。其敏感性分别为rPOB(90.7%)、KatG(59.3%),rpsL(74.1%)。结论结核分支杆菌耐肿、INH、SM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rPOB、KatG和rpsL基因突变所致。PCR-SSCP技术有望成为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检测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dinB基因在进化上的选择优势.[方法]应用竞争共培养和超表达的策略,测定共培养后含dinB基因的目的菌株和对照菌株的生长优势.第1组为含质粒pUC-dinB-rrnb的E.coli AB1157+含质粒pUC-dinBR-rrnb的E.coli YG7207;第2组为含质粒pUC-dinB-rrnb的E..coli AB1157+含质粒pUC-phoE-rrnb的E.coli YG7207;第3组为含质粒pUC-phoE-rrnb的E.coli AB1157+含质粒pUC-dinBR-rrnb的E.coli YG7207;第4组为卡那霉素抗性(K^+)菌株YG7207与无卡那霉素抗性菌株AB1157.[结果]第4组中,卡那霉素抗性菌株YG7207与无卡那霉素抗性菌株AB1157在培养物中的比例保持着良好的稳定.第1组和第2组混合培养中,K^+抗性的菌株在培养物中的比例急剧下降,并很快接近或等于0;第3组培养物中,K^+菌株(YG7207)的比例呈明显上升.[结论]超表达dinB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生长优势不是由于对数期的生长速率提高所造成,对数后期细胞死亡率降低应该是超表达dinB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生长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种口服给药方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所产生的成本-效果比.方法:选择我院门诊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68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非那雄胺(A纽)、坦索罗辛(B组)、坦索罗辛多沙唑嗪加非那雄胺(C组)、普适泰(D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成本相当的前提下,C组方案有效率最高.结论:坦索罗辛多沙唑嗪 非那雄胺治疗BPH不仅疗效好,可降低患者需要手术的危险性,而且可降低急性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药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5年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送检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的致病菌的菌种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检标本共366例,分离出404株致病菌,共18种。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42%),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4.81%)、溶血葡萄球菌(10.37%)、铜绿假单胞菌(5.98%)及粪肠球菌(3.33%),其他的菌种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微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等;5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菌种构成基本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烷、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唑啉敏感性高;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高。结论: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种构成稳定,以G+球菌为主。在感染早期临床上可考虑选用的一线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考虑选用的二线抗菌药物有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肝损害组),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60例(无肝损害组),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NAT2基因多态性。结果在筛选出的10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位点中,NAT2启动子区域rs4646243的T等位基因和rs4646246的A等位基因构成的突变纯合及杂合基因型均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保护性有关联,rs1115784、rs1041983和rs1799930的纯合突变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风险相关联,其中rs1041983和rs1799930的突变纯合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高度关联。在10个标签SNP位点中发现2个单体域,位于单体域1的单体型‘TGAA’和位于单体域2的单体型‘TAG’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联。在NAT2基因上还发现2个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保护性的单体型:位于单体域1的单体型‘CGGG’及位于单体域2的‘CGG’。结论汉族人群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检测NAT2基因及单体型,可以在抗结核治疗前筛选出肝损害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方法分析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与防护意识薄弱、不规范操作、缺乏培训教育等有密切联系。结论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铜绿假单胞菌不同基因型与抗菌谱的联系,以追踪院内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相关性。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自该院住院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获得216株铜绿假单胞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液体稀释法测定携带blaIMP基因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纸片扩散法检测亚胺培南敏感株和耐药株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携带blaIMP基因与不携带blaIMP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未携带blaIMP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PFGE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型,而携带blaIMP基因的10株中9株具有相同的PFGE分型。结论blaIMP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吸烟因素是否影响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核因子活化因子受体配体(ligand of 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水平。方法 依据吸烟情况,将30例男性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吸烟组(15例,30颗实验牙),和非吸烟组(15例,30颗实验牙)。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1、4和12周用滤纸条法收集实验牙的GC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GCF中的RANKL/OPG水平。结果 牙周基础治疗后,两组的RANKL浓度与基线时相比,在治疗后1、4和12周明显下降(P〈0.05),而OPG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的RANKL/OPG比值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与基线相比,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吸烟组GCF中RANKL浓度以及RANKL/OPG的比值明显高于非吸烟组(P〈0.05);在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非吸烟组OPG浓度都高于吸烟组,但仅在治疗后4和12周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使龈沟液中的RANKL浓度下降,RANKL/OPG的比值下降,OPG浓度明显升高;吸烟使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RANKL浓度和RANKL/OPG的比值明显高于非吸烟慢性牙周炎患者。吸烟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后4和12周时0PG浓度明显低于非吸烟慢性牙周炎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