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DSA成像后对动脉瘤的瘤颈进行测量。结果3DDSA与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DDSA比较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显示上有更多的角度显示的更加清晰,测量数据更加丰富。结论3DDSA比2DDSA能够显示动脉瘤更多的瘤颈,尤其是动脉瘤的最大颈,对介入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相关的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的特点与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1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被证实出血来源于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供血动脉特点,选择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或以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果 11例栓塞后的动脉瘤均消失,未发生再出血,以弹簧圈栓塞的7例术后未发生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以生物胶栓塞的4例有2例术后发生栓塞部位的脑梗死.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首选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也可用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静脉畸形可择期再处理.  相似文献   
3.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的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安全性。方法20例患者(其中18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以头痛起病)经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2例、4例、4例、10例。其中小脑上动脉供血之动静脉畸形1例,伴有血流相关破裂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多发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采用GDC、EDC或Matrix弹簧圈栓塞。其中单纯栓塞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同时栓塞载瘤动脉18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的死亡,术后出现一过性功能障碍2例;载瘤动脉栓塞后多数可见侧支供血,未见叫显的小脑供血减少。结论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由于动脉瘤特性、载瘤动脉细小、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比例等因素,多需要闭塞载瘤动脉。为避免可能造成的侧支血管的闭塞,建议用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相关的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的特点与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1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被证实出血来源于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供血动脉特点,选择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或以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果 11例栓塞后的动脉瘤均消失,未发生再出血,以弹簧圈栓塞的7例术后未发生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以生物胶栓塞的4例有2例术后发生栓塞部位的脑梗死.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首选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也可用高浓度生物胶栓塞,动静脉畸形可择期再处理.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 990年 5月至 2 0 0 0年 1 2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 ( AVM)共 1 3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7例 ,女性 6例 ,年龄 1 6~ 58岁 ,平均 2 9岁。其中颈部或腰背部疼痛 5例 ,表现为不同程度肢体瘫痪 7例 ,有括约肌障碍者 7例。症状突然出现者 9例 ,缓慢出现者 4例。MRI检查有 8例发现髓内异常血管影 ,5例因血肿掩盖无法看清异常血管。 1 3例均经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证实为脊髓髓内 AVM,供应动脉多来自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或根软膜动脉 ( radiculo-pial artery) ,其中单根供血5例 ,2…  相似文献   
6.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经动脉途径可脱性球囊性栓塞治疗20便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方法 采用Magic-BD球囊导管和带标记乳胶球囊,在X线电视屏幕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在球囊内注入渗量等渗非离子造影剂闭塞瘘口。结果 20例全部治愈,1次栓塞成功16例。2次栓塞成功4例,颈内动脉通畅率70%,无并发症。结论本方法可作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治疗方法,尽可能保留颈内动脉通畅,如侧枝循环好,亦可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23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标志物阳性母亲所生45例HBV宫内感染儿童(Ⅰ组)、85例宫内未感染儿童(Ⅱ组)和126例对照组儿童TNF-α基因-23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HBV宫内感染组TNF-α基因-238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X^2=6.797,P=0.009)和对照组(X^2=9.513,P=0.002),HBV宫内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X^2=0.047,P=0.828)。结论 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位点A等位基因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相关,可作为检测其遗传易感性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一海绵窦瘘(TCCF)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避免引起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方法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8例TCCF患者,共进行栓塞术75次。1例经颈部切开穿刺,以球囊栓塞;2例经眼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其余则经股动脉入路栓塞。结果颈内动脉通畅率为66.2%,有3例在瘘口近端闭塞颈内动脉,有5例在栓塞术后3d内球囊过早泄漏,再次行栓塞术,1例栓塞瘘口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眼静脉的动静脉瘘。结论以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是可靠的方法,但目前球囊的性能有待提高,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可提高颈内动脉通畅率.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电熔断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电熔断可脱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自GDC进入中国以来,国内也已开展了这项工作,但未见有关并发症的报道。自1996年5月以来作者参加了97例(103个)颅内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发生并发症10例次,发生率为9.7%,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男52例,女45例。年龄23~85岁,平均53岁。动脉瘤103个,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1例有3个动脉瘤。3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至11月本科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然后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本组79例患者CTA共检出46例52个动脉瘤,DSA检出48例55个动脉瘤;CT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2个,DS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6个。以DSA为“金标准”,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为94.5%(52/55),特异度为92.9%(52/56)。结论:使用CTA检测脑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