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的病例潜伏期有无差异。 方法 选取聚集性疫情中53例具有明确单源一次暴露史的患者,运用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间距及圆形分布法计算潜伏期。并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病例潜伏期有无差异。 结果 53例患者中最短潜伏期0 d,最长潜伏期18 d,其中50例患者潜伏期在14 d内,占94.34%。潜伏期中位数为8.5 d,众数为12 d,四分位数间距计算潜伏期为8 d,圆形分布法计算潜伏期为4.35 d(Z=1.83,P>0.05)。不同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的病例潜伏期无差异(均P>0.05)。 结论 不同的方法计算潜伏期略有不同,但均在14 d内。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等因素对潜伏期的长短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南省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1月16—20日湖南省32家二级、三级综合性医院内分泌科1043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通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55.99%(584/1043)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时点患病率较高,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提高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重视度及筛查力度,并早期干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调查河南省信阳市2022年连续两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 分析其发生原因、传播方式、影响因素及病毒遗传变异特征。根据病例定义展开病例搜索, 采集病例、家属、邻居血液样本和生物媒介样本, 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通过全基因组测序, 构建系统进化树, 分析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变异位点。两起聚集性疫情涉及首发病例2例, 续发病例10例, 均涉及家庭聚集性病例, 其中9例续发病例曾直接接触首发病例血液, 判定直接接触血液是两起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 本次聚集性疫情SFTSV基因型为A型, 与该地区既往流行株亲缘关系近, 病例的SFTSV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 共9个编码区氨基酸突变位点, 不排除其变异位点对疫情暴发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估算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潜隐期和潜伏期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以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我国五起Omicron变异株感染疫情中的467例感染者和其中335例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和伽马分布模型估计潜隐期和潜伏期, 采用加速失效时间模型(AFT)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467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位年龄M(Q1, Q3)为26(20, 39)岁, 男性253例(54.18%);无症状感染者132例(28.27%), 确诊病例335例(71.73%)。467例感染者的潜隐期均值为2.65(95%CI:2.53~2.78)d, 98%的感染者在感染后6.37(95%CI:5.86~6.82)d内核酸检测阳性。335例确诊病例的潜伏期均值为3.40(95%CI:3.25~3.57)d, 97%的确诊病例在感染后6.80(95%CI:6.34~7.22)d内出现症状。AF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与18~49岁年龄组相比, 0~17岁感染者的潜隐期[exp(β)值为1.36(95%CI:1.16~1.60), P<0.001]和潜伏期[exp...  相似文献   
5.
�ഺ�ڶ����ѳ��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发病率为5%~10%[1],以雄激素过多、胰岛素抵抗和无排卵为主要临床特征,但其生化及临床表现有高度的多样性、异质性。PCOS多起病于青春期初潮后,是女性无排卵性不孕症最常见的内分泌原因,也是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PCOS可增加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对可疑病例进行筛查,并在发病早期即开始治疗,是预防与此综合征相关的某些长期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1病因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遗传因素PCOS呈现高度的家族聚集性,家系分析…  相似文献   
6.
妇科腹腔镜手术与人工气腹相关的并发症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人工气腹设置的重要性。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妇科腹腔镜手术对人工气腹的要求。结果: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人工气腹的建立和维持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结论:正确建立和维持人工气腹不仅能提高手术效率,还能有效保障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7.
夏云  叶莹  李军 《中国临床医学》2020,27(4):645-648
目的:探讨母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新生儿免疫预防措施及远期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定期产检并顺利分娩的240例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免疫预防措施的120例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将未接受免疫预防措施的120例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出生时、出生1年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随访5年,根据新生儿免疫预防效果,将母亲分为免疫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影响免疫预防效果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出生时、出生1年后,观察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分别为22.50%、96.67%,高于对照组(5.00%、78.33%,P0.001);观察组5年内加强接种乙肝疫苗率为26.67%,低于对照组(55.00%,P0.001)。免疫成功组与失败组母亲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滴度、HBV-DNA浓度、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变异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给予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预防HBV母婴传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提高HBsAb阳性率,获得远期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性输卵管栓塞术对输卵管积水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因输卵管性不孕于盛京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行IVF-ET2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A组:输卵管阻塞,无积水(92例);B组:有输卵管积水,经腹腔镜行输卵管切除术或造口术(31例);C组:有输卵管积水,行介入性输卵管栓塞术(77例)。结果各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获卵数略高于腹腔镜治疗组。结论介入性输卵管栓塞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IVF-ET前输卵管积水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病人术中寒战是指病人术中出现不随意肌肉收缩,体温下降,尤其是四肢皮温下降明显,造成机体耗氧量增加2.5倍,呼吸循环系统负担增大。由于孕妇自身循环系统负担就大,而且很多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都伴有胎儿宫内窘迫,术中寒战将对孕妇及胎儿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胎儿缺氧,影响新生儿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规范河南省乙型肝炎(乙肝)病例报告方法,提高乙肝病例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选取郑州市新郑市、安阳市林州市、焦作市山阳区、漯河市召陵区、商丘市永城市和信阳市平桥区6个乙肝监测试点(监测点),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12-2016年河南省报告的乙肝病例作为研究对象,2011年数据作为对照数据,分别对不同年份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乙肝病例分类情况、HBsAg阳性时间、ALT值报告情况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疑似急性乙肝病例进行抗-HBc IgM检测。以2016年监测点数据为基础,估算河南省2016年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结果 河南省6个监测点乙肝报告病例从2011年的17 436例下降到2016年2 632例,下降了84.90%(14 804/17 436);乙肝未分类病例从36.87%(6 370/17 275)下降至0.08%(2/2 632)。2012-2016年,河南省CDC共收到初筛抗-HBc IgM阳性血清777份,经过复核,29.34%(228/777)的疑似急性乙肝病例血样抗-HBc IgM阳性。依据2016年6个监测点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估算河南省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为1.13/10万(95% CI:0.81/10万~1.45/10万)。结论 2012-2016年河南省监测点乙肝病例报告质量和临床诊断病例的准确性均不断提高。监测点应该进一步提高急性乙肝报告病例的血样采集率,改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