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地先后派出大批卫生防疫队伍前往灾区配合当地疾控部门开展工作,经过一年的恢复重建,灾区疾病防控体系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文章根据广州市各批防疫队伍对口支援汶川县威州镇经验总结,结合国家重建规划,就灾区卫生防疫体系下阶段能力建设重点和策略进行探讨,为各地开展恢复重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2006-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广州市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每个监测点包括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类型。结果 广州市2006-2012年平均鼠密度为3.43%,主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69.55%、12.46%、11.26%。冬季鼠密度相对较低,其他月份鼠密度均值为3.66%,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最高,达4.54%;黄胸鼠的比例高于小家鼠,在9-10月份有一个密度高峰。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的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鼠传疾病增加可能与此有关,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以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起发生在某医院内科病区的群体性胃肠炎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对标本进行ELISA检测.结果 共报告病例14例,包括7名住院病人和7名医护人员,在3人的粪便标本中检出诺如病毒抗原阳性.通过隔离治疗病人、加强消毒和卫生宣教等综合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本次胃肠炎暴发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来源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飞行监测结果,了解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监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标准间指数、人工小时法两种监测方法定期对广州市各辖区疾控中心上报的白纹伊蚊监测数据进行现场复核检查。结果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飞行监测结果风险等级与各区上报的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风险等级整体符合度较低(标准间指数一致的占38.46%,成蚊密度风险等级一致的占20.52%),各区符合度差异较大,其中一致率最高的为从化区,较高的为海珠区、越秀区。标准间指数和成蚊密度高度风险所处环境类型占比最高的均为居民区,其次为公园。结论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需要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医疗单位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与二次供水关系,进一步加强医院消毒与供水管理。方法根据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和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及《生活饮用水规范》(2006)进行。结果各种监测对象合格率分别为:医生手为83.10%;护士手为96.23%;二次供水为58.46%。而且绝大部分医务人员手细菌超标的,其单位水细菌总数也超标。结论广州市属医院手卫生消毒质量整体较好,但应加强重点科室和二次供水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部分医疗单位消毒效果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医疗单位消毒灭菌质量,进一步落实医院消毒管理措施。方法用现场抽检方法进行了采样和检测。结果室内空气合格率为79.10%,物体表面为96.97%;医护人员手为95.71%;使用中消毒剂为100%;器械保存液为85.71%;无菌医疗物品为100%;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指示剂监测合格率为100%。医院污水检测合格率为73.33%,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合格率为97.48%。结论广州市市属以上医疗单位消毒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但应加强重点区域空气及医院污水监测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1月下旬广州市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以来,针对部分收治病人的医疗单位在二月上旬出现聚集性院内感染、导致医护人员染病的情况,将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医院消毒隔离措施,全力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广州市近年来4次登革热疫情及其媒介防治的情况与效果。方法收集、分析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叮刺率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结果4次流行共发生2286例本地病例,疫情最早首发于5月,最晚终止于12月,发病高峰在8—10月,共出现40个暴发疫点,累计流行614d。经过积极的防治,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7年的4.64,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7年的0.54。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使用速杀型杀虫剂对疫点进行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对成蚊的杀灭率达98.2%。对农村、城中村、社区等3种类型疫点的控制历时分别为10.3、49.4、56.6d(P〈0.01)。结论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及时、快速、全面、反复地杀灭媒介伊蚊成蚊为主导,辅之以全面落实清除、控制孳生地的措施。要不断探索、完善对媒介伊蚊(尤其是成蚊)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以客观、科学地评估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