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注入小剂量吗啡术后镇痛与PCEA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小剂量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 PCEA相比较。方法 :将 ASA I~II级 6 0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实验组采用腰麻 ,局麻药为 0 .75 %布比卡因 10~ 15 m g加入吗啡 0 .5 mg。对照组采用腰麻复合 PCEA,局麻药 0 .75 %布比卡因 10~ 15 mg,术后 PCEA。术后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 (VAS)、Ram 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成功率、不良反应并结合医疗费用比进行评价。结果 :VAS评分两组在 4、8、36 h时段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实验组在 12、2 4 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4 8、5 4 h对照组优于实验组。 BCS舒适评分、Ram say镇静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蛛网膜下腔注入小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不亚于 PCEA,如采用医疗费用与治疗效果比 ,更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全身麻醉, 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麻醉。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6、12、24 h疼痛程度, 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价患者术后24 h的恢复情况及术后3 h、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血清与疼痛相关的细胞因子[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12 h 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24 h QoR-40评分及术后6个月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 NPY、PGE2、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在依托咪酯脂肪乳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依托咪酯脂肪乳输注速度,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快通道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ASA Ⅰ~Ⅱ级6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以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和维持麻醉.Ⅰ组根据BIS值反馈调整依托咪酯脂肪乳速度维持麻醉深度,使BIS值维持在40~50;Ⅱ组以0.6~1.2mg· kg-1· h-1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麻醉时间(T1)、手术时间(T2)、BIS达90的时间(T3)、苏醒时间(T4)、拔管时间(T5)、PACU停留时间(T6);统计麻醉药用量;记录并发症.结果 Ⅱ组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各时间点的BIS值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T4、T5、T6均明显比Ⅱ组缩短(P<0.01);Ⅰ组依托咪酯总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 BIS监测下,依托咪酯脂肪乳用量少,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PACU停留时间短,能达到快通道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部位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及与脊髓表达c-fos蛋白相关的机制。方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Ⅰ组,仅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模型组(Ⅱ组,低位尾干切断+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鞘内麻醉组(Ⅲ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2.5μg)、鞘内麻醉+体针组(Ⅳ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50μL芬太尼,采用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强度<2 mA,频率2/100 Hz,时间30 min)、鞘内麻醉+耳针组(Ⅴ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取双侧耳尖穴进行穴位电刺激,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激素(CORT)水平,取脊髓L4-6段,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测脊髓c-fos蛋白表达,用IPP6.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分析。结果:Ⅱ组血清ACTH、CORT水平和脊髓c-fos表达均较Ⅰ组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组、Ⅳ组、Ⅴ组血清ACTH、COR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脊髓c-fos表达在Ⅱ组与Ⅲ组间无差异(P>0.05)。Ⅲ、Ⅳ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Ⅴ组c-fos表达较Ⅳ组低(P<0.01)。结论:体针和耳针电刺激复合鞘内麻醉均对降低急性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有效;鞘内麻醉下,非神经阻滞区域的耳针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传导诱发脊髓释放c-fos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产妇身体的基本特征与腰麻最高痛觉消失平面的相关性。方法 41例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选择腰麻,选择L2-3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将0.75%布比卡因1.2ml用脑脊液稀释至3ml,匀速注入,平卧后测定平面固定后最高痛觉消失平面,分析年龄、体质量、身高、宫高、腹围、体质指数与麻醉平面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与最高痛觉消失平面相关性最大的是身高(P<0.05),呈正相关;回归方程:最高痛觉消失平面=-18.352+15.153×身高。结论用该方程预测腰麻下剖宫产的麻醉平面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依托咪酯麻醉大鼠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80~310g,随机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依托咪酯60mg/kg组(E1组)、依托咪酯30 mg/kg组(E2组)、依托咪酯60 mg/kg联合电针组(EA1组)和依托咪酯30mg/kg复合电针组(EA2组),每组10只。C组大鼠不进行任何麻醉手术操作,其余五组均建立低位尾干切断模型。建模后,E1组和EA1组大鼠腹腔注射依托咪酯60mg/kg,E2组和EA2组大鼠腹腔注射依托咪酯30mg/kg。EA1组和EA2组大鼠于麻醉状态行双侧足三里穴治疗30min(频率2/100Hz,疏密波,电流强度1m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CTH和Cor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室旁核组织c-fos蛋白的含量。结果 M组ACTH、Cor浓度和c-fos蛋白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5);E1组、E2组、EA1组、EA2组ACTH、Cor浓度和c-fos蛋白含量明显低于M组(P0.05);E2组、EA1组ACTH、Cor浓度和c-fos蛋白含量明显高于E1组(P0.05);EA2组ACTH浓度和c-fos蛋白含量明显低于E2组(P0.05)。结论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可双向调节依托咪酯对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下丘脑c-fos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华  庾俊雄  林高翔  熊威威  梁维  唐娟 《广西医学》2009,31(9):1236-1238
目的研究小剂量0.7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高龄下肢手术患者32例,年龄70~82岁,ASAⅡ-Ⅲ级,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两组分别以0.1ml/s在蛛网膜下腔分次小剂量注入0.75%罗哌卡因1ml或0.75%布比卡因1ml直至麻醉平面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痛觉阻滞程度、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分级法),并且记录麻醉前(T0)、麻醉满意时(T1)、切皮后1.5h(T2)和术毕(B)HR、MAP的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组的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比布比卡因组显著延长(P〈0.05);最高阻滞平面低于布比卡因组(P〈0.05);而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比布比卡因组显著缩短(P〈0.05);罗哌卡因组最大Bromage评分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小剂量0.7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临床上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三种急性应激反应动物模型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建立相对适宜的急性应激反应模型。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Ⅰ)、断尾组(Ⅱ)、烧伤组(Ⅲ)和截肢组(Ⅳ),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处理,断尾组在靠近尾端的尾干处(即S3和S4脊髓神经之间)横切,烧伤组制成30%体表面积III度烫伤模型,截肢组以左下肢截肢作为严重创伤应激。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醇(corticosterone,CORT)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下丘脑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I组相比,Ⅱ、Ⅲ、Ⅳ组ACTH、CORT水平均升高(P0.05),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Ⅲ组相比,Ⅱ、Ⅳ组ACTH、CORT水平、c-fos蛋白表达较高(P0.05);但II组与IV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低位尾干切断制作急性应激反应模型,具有操作步骤简单、致伤程度较一致、应激效果明显等特点,能够较客观地反映人类遭遇突发事故时的应激反应,是较为理想的急性应激反应的建模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连续腰麻复合喉罩全麻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连续腰麻复合喉罩全麻组(Ⅰ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组(Ⅱ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麻醉用药量、肌松效果、术后清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Ⅱ组相比,Ⅰ组围术期的MAP、HR波动较小,全麻用药量较少、肌松效果好,苏醒时间短(P均<0.05)。Ⅰ组苏醒期躁动、术后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连续腰麻复合喉罩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用药量少,肌松效果好,清醒迅速完全。  相似文献   
10.
黄志华  熊威威  蒋奕红  林高翔 《吉林医学》2012,33(20):4286-428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注射舒芬太尼的镇痛机制,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盐酸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ASAⅠ~Ⅱ级120例行剖宫产的孕妇随机分为Ⅰ组(对照组)、Ⅱ组(蛛网膜下腔阻滞加枸橼酸舒芬太尼镇痛组)和Ⅲ组(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镇痛组),Ⅰ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0.75%盐酸罗哌卡因2ml;Ⅱ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0.75%盐酸罗哌卡因2 ml加枸橼酸舒芬太尼10μg;Ⅲ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0.75%盐酸罗哌卡因2 ml加术后PCEA。用针对骨盆区域疼痛的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价镇痛效果,同时比较各组术后镇痛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各时点产妇SF-MPQ评分比较:Ⅱ组和Ⅲ组术后2 h、4 h、8 h、12 h三种疼痛评分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三种疼痛评分与Ⅲ组在术后2 h、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皮肤瘙痒与Ⅰ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穿刺部疼痛与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与传统硬膜外镇痛方法相比,其镇痛作用强、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一种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