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疾病,中医病名为"紫癜风"。胡晓梅教授分期论治紫癜风,并各宗一方,临证强调祛风与化瘀贯穿全程,疏散与酸收并用,止血与散瘀兼顾,疗效显著,阐述精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气不摄血证ITP患者30例(ITP组),根据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分为未出血组、低危组(≤2分)及高危组(>2分),健康正常人20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内皮素-1(ET-1)含量,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VEGF-A,VEGF-D及相关炎症因子IL-8,IL-10,IL-17A以及TNF-α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NOS、VEGF-A及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ET-1、IL-8、IL-17A以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气不摄血证ITP患者中,高危组ET-1含量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5),ET-1、VEGF-A含量与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显著相关(OR=1.012,95%CI:0.92-1.31;OR=1.065, CI:0.98-1.22,P<0.05)。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ET-1、VEGF-A可能是反应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讨胡晓梅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的用药规律,为MPN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胡晓梅治疗MPNs门诊有效处方50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胡晓梅治疗MPNs的数据库。结果:对胡晓梅数据库中症状、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进行分析,得出胡晓梅治疗MPNs的常用药物有柴胡、赤芍、生地黄、红花等15种,核心组合药物中多见红花、赤芍等药物与柴胡关联,并演化得到8首治疗MPNs的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利用文本挖掘、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较好地挖掘了胡晓梅治疗MPNs的用药规律,即从虚、毒、瘀病理因素入手,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法,扶正祛邪兼顾。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1c(FGFR1Ⅲc)的结合位点,制备鼠抗人b FGF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重组表达的人b FGF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脏常规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和竞争ELISA筛选出与FGFR1Ⅲc有共同结合位点的抗b FGF单抗。制备小鼠腹水并利用Protein G亲和柱纯化腹水单抗,SDSPAGE鉴定纯化产物;间接ELISA测定单抗亚类、亲和常数,竞争ELISA测定抗体IC50;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对单抗的生物学活性初步鉴定;CCK-8法检测单抗对肺癌细胞株LL/2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筛选出了2株稳定表达b FGF抗体的细胞株Mab E12和Mab D9,竞争ELISA测得其IC50分别为1.564和1.96μg/ml,免疫球蛋白分类两者均为Ig G1,间接ELISA测得Mab E12的亲和常数为5.66×108L/mol;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表明该抗体能与LL/2细胞内天然合成的b FGF相结合,并对其增殖产生了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成功建立了1株能特异性识别b FGF-FGFR1Ⅲc合位点的单抗,能有效的中和b FGF对肺癌细胞株LL/2促增殖作用,为研究肿瘤治疗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胡晓梅,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从事中医血液病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辨特色。胡晓梅在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方面,中西医结合,将西药减低剂量甚至停用,中医以益气解毒化瘀为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环境重金属铅砷联合暴露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铅砷联合暴露低高剂量及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 )诱导的糖尿病+铅砷暴露低高剂量C57/B6小鼠模型,通过视网膜血管染色、渗漏实验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功能变化,并经外周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检测及视网膜组织的蛋白免疫 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WB)检测确定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th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调控轴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铅砷短期暴露使血糖升高(对照组5.475mmol/l、模型组16.200mmol/l、模型低染组22.925mmol/l、模型高染组27.700mmol/l,F=36.784,P<0.05),并引发调节视网膜血管的AGEs/RAGE调控轴的早期变化。而当患有糖尿病小鼠再暴露于铅砷后,会明显加重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并且AGEs/RAGE调控轴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调控轴可经CCM3及下游因子VEGFR2发挥对视网膜血管变化的影响,并降低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低表达。结论 铅砷联合暴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血管新生和异构增加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疾病,中医病名为“紫癜风”。胡晓梅教授分期论治紫癜风,并各宗一方,临证强调祛风与化瘀贯穿全程,疏散与酸收并用,止血与散瘀兼顾,疗效显著,阐述精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和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预后。方法将78例MDS患者按证型分为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组(脾肾两虚组,64例)和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组(气阴两虚组,14例),分析比较两组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预后核型、预后危度、基因突变、生存期、年生存率以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78例MDS患者中,脾肾两虚组患者比例[82.05%(64/78)]高于气阴两虚组[17.95%(14/78),P0.05]。脾肾两虚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8×10~9/L患者比例[35.94%(23/64)]高于气阴两虚组[21.43%(3/14),P=0.028]。脾肾两虚组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型(EB-1/EB-2)患者比例[29.69%(19/64)]高于气阴两虚组[7.14%(1/14),P0.001]。脾肾两虚组伴随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差/极差核型患者比例[29.69%(19/64)]高于气阴两虚组[14.29%(2/14),P=0.006]。脾肾两虚组高危(IPSS-R危度积分3.5分)患者比例[48.44%(31/64)]高于气阴两虚组[21.43%(3/14),P0.001]。脾肾两虚组存在基因突变患者比例[60.94%(39/64)]高于气阴两虚组[42.86%(6/14),P=0.005]。脾肾两虚组存在2个以上基因突变患者比例[39.06%(25/64)]高于气阴两虚组[14.29%(2/14),P0.001]。脾肾两虚组患者4年生存率(26.56%)低于气阴两虚组(42.86%,P=0.018)。脾肾两虚组中有2例[3.13%(2/64)]转化为AML,气阴两虚组中无病例转化为AML。结论 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在ANC、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危险程度、突变基因、年生存率等预后因素方面均存在差异,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病理特征预测结直肠癌(CRC)增殖抗原Ki-67阳性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腹盆腔DECT双期增强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3例结直肠腺癌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Ki-67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利用Siemens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入组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能谱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结直肠癌Ki-6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之间血清CA19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9,P<0.05)。Ki-67高表达组双期IC值、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定量参数IC、NIC、λHU及血清CA199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DNA甲基化基因突变情况,初步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05例MPN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4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5例]的31种MPN相关基因,分析患者DNA甲基化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05例患者中检出15种突变共88个突变,总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