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BMI,肥胖,血压及其与家庭人均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中国上海市E大学2001级全部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了大学生的BMI、血压、肥胖及与家庭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城市组男生BMI显著性大于农村组,而女生城乡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组学生肥胖率显著性高于农村组。肥胖组男生家庭人均收入显著性高于正常组及偏瘦组,女生各组间则不存在类似的显著性差异。肥胖组学生的血压显著地高于偏瘦组及正常组学生的血压。另外随着学生的体重变动率的逐渐增加,血压变动量也随之显著性地增大。结论:大学生的BMI,肥胖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关系密切。学生体重的变动率的增加与血压变动量成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日本两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进行比较,为更好地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以及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在中国和日本共选取9 594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采用随机个案法从中抽取4 800名被试进行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国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差异,利用LMS法构建中、日以及WHO参考标准的百分位曲线分布.结果 中国男、女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6.7,151.3 cm,日本分别为150.8,146.3 cm,中国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身高均高于日本(P值均<0.05);中国男、女儿童青少年的平均体重分别为49.5,43.8 kg,日本分别为43.4,40.8 kg,大部分年龄段儿童青少年体重高于日本(P值均<0.05).中国男性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超重肥胖及消瘦检出率均高于日本,女性儿童青少年14岁后各年龄段检出率接近甚至低于日本.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P3和P50均高于日本;男性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的P50高于日本,P3低于日本和WHO标准,女性儿童青少年BMI P3和P50均在14岁后逐渐降低,低于日本和WHO标准.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高于日本,超重、肥胖的发展趋势较日本更为严重;在14岁以上的年龄段中,中国女性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程度低于日本,但消瘦比例高于日本.  相似文献   
3.
了解中日两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能指数(PFI)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提供支持和依据.方法 在中国和日本共测试9 594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能项目,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其中4 800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中日两国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存在的差异,并分析不同BMI-Z分与PFI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国男生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分组的PFI均值分别为-1.17,-0.03,0.04和0.26,日本男生分别为-2.59,-0.34,-1.46和-2.44,超重和肥胖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国不同BMI分组女生的PFI均值分别为-1.18,-0.08,0.01和1.03,日本女生分别为-1.21,0.51,0.11和-1.30,中国正常BMI女生PFI低于日本,肥胖女生则高于日本(P值均<0.05).中国男生、总体和日本男生、女生、总体方面不同BMI-Z值的P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89,3.05,4.81,2.33,5.34,P值均<0.01).结论 中日儿童青少年BMI-Z分与PFI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BMI-Z分升高中国男生PFI的下降幅度较日本男生更为显著.应结合中国实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鉴于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过渡和关键期,不良的心理健康可能会损害青少年的发展质量。因此,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分析环境、社会心理以及行为方式和体质健康等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青春期早期甚至儿童期是抑郁症状预防和干预的关键期,提出未来研究应结合中国现实情况,积极探索抑郁症状早期预测因素及不同时期的保护因素,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营养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依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六大行政区(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22所学校4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进行体力活动调查.采用x2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及其与心肺耐力的关系,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在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中国六大行政区抽取7~18岁的4 26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基本情况、20 m往返跑测试及体力活动状况的测试和调查.结果 男生每天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31.49±...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健康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意义重大,但目前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呈现多发、高发和低龄化趋势,环境、家庭和个人生活行为方式等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给保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带来诸多难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更是对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鉴于体力活动对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应该紧握“体力活动”抓手,积极探索通过体力活动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SES)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9—12月在中国6座城市共选取4 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对被试进行PA与SES状况的调查,同时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  结果  在不同强度PA方面,低SES组在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总体力活动(TPA)上的时间分别为28.5(6.9,57.1)、46.2(25.7,79.2)、61.4(34.3,101.9)及102.9(65.0,145.8)min/d,均高于中SES组[21.4(4.3,50.7)、37.1(18.6,65.7)、50.3(27.1,86.8)、85.7(49.3,127.1)min/d]、高SES组[24.3(5.0,54.3)、40.0(21.4,69.1)、54.3(32.9,91.4)、89.6(55.7,132.9)min/d](P值均 < 0.01);在不同类型PA方面,低SES组的交通类PA[40.0(15.0,68.6)min/d]与娱乐类PA[4.3(0,17.1)min/d]时间最长,高SES组的运动类PA[36.4(20.7,60.7)min/d]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在MVPA达标率上,低、中、高SES组分别为51.1%,42.5%和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P < 0.05);控制混杂因素后,低SES组的MVPA达标率是高SES组的1.24倍(P < 0.01)。  结论  SES处于中等水平的儿童青少年的MVPA及TPA时长最低;低SES组交通类及娱乐类PA时长较长,而高SES组运动类PA时长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17年在中国六大行政区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6 545名13~22岁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的心理问卷进行心理亚健康测试,同时进行饮食行为调查。  结果  男生在早餐、零食、碳酸饮料、蔬菜、鱼肉以及乳制品方面“基本都吃/喝”的比例分别为76.2%,20.2%,19.0%,78.4%,52.4%,59.2%,女生分别为79.2%,28.6%,12.6%,78.3%,43.2%,54.9%,除“蔬菜”选项外,其他各项在性别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79,320.10,229.06,150.27,32.21,P值均 < 0.01)。心理亚健康方面,男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品行亚健康和社会适应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20.7%,26.0%,17.2%,女生分别为18.6%,24.1%,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2,7.66,17.46,P值均 < 0.01)。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餐“基本都吃”和“偶尔吃”、蔬菜“基本都吃”和“偶尔吃”、鱼肉“基本都吃”和“偶尔吃”、牛奶、乳制品“基本都喝”和“偶尔喝”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0,0.73;0.50,0.65;0.74,0.77;0.73,0.69,P值均 < 0.05)。  结论  健康的饮食行为是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亚健康的保护因素。建议学校针对家长及学生定期开展膳食营养讲座及发放膳食营养指导手册,学校食堂配备公共营养师指导日常配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