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肠道门诊腹泻患者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集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北京市肠道门诊1 892名腹泻患者粪便标本, 并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资料。使用real time RT-PCR对诺如病毒核酸进行检测,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北京市肠道门诊腹泻患者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4.2%(269/1 892);寒冷月份阳性率较高;怀柔区、延庆县等西北部山区阳性率较高;6月龄至5岁儿童诺如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散居托幼儿童诺如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诺如病毒阳性腹泻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诺如病毒是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重要病原, 6月龄至5岁腹泻儿童诺如病毒感染率高于其他人群, 恶心、呕吐为诺如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肠道门诊散发腹泻病例中札如病毒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北京市肠道门诊散发腹泻病例的粪便样本,应用实时荧光RT-PCR对样本进行札如病毒核酸检测,对阳性样本应用不同种RT-PCR方法进行札如病毒衣壳蛋白VP1区和聚合酶RdRp区部分基因片段扩增,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应用BioEdit 7.0.9.0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应用Mega 6.06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 札如病毒总检出率为2.89%(44/1 522),<5岁病例的检出率为3.34%(18/539),≥5岁病例的检出率为2.64%(26/983)。衣壳蛋白VP1区基因测序成功23株,包括8个基因型(GⅠ.2型6株、GⅠ.1型和GⅡ.3型各5株,GⅠ.3型和GⅡ.5型各2株,GⅠ.5型、GⅡ.1型和GⅣ.1型各1株);≥5岁病例占16株,GⅠ.2型构成比最高(37.50%,6/16),<5岁病例占7株,GⅠ.1型和GⅡ.3型构成比最高(均为42.86%,3/7);每个基因型内部相似性为95.5%~100.0%,与不同年份、不同国家的人源或污水源的51株参考株相似性为92.2%~100.0%。聚合酶RdRp区测序成功25株8个基因型(9株GⅡ.P3型,4株GⅠ.P3型,GⅠ.P1型、GⅠ.P2型和GⅡ.P1型各为3株,GⅠ.P5型、GⅡ.P5型和GⅣ.P1型各为1株);≥5岁病例占15株,GⅡ.P3型构成比最高(40.00%,6/15),<5岁病例占10株,GⅠ.P1型、GⅡ.P1型和GⅡ.P3型构成比最高(均为30.00%,3/10);每个基因型内部相似性为94.0%~100.0%,与不同年份、不同国家的人源或污水源的39株参考株相似性为90.2%~99.1%。结论 札如病毒是北京市散发腹泻病例的病原之一,主要基因组为GⅠ和GⅡ,基因型多样且分散;≥5岁和<5岁人群腹泻病例主要基因型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北京市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北京市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聚集性事件及暴发资料,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共报告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事件765起,85.88%(657/765)为聚集性事件,14.12%(108/765)为暴发。在暴发中,70.37%(76/108)发生在2017年;84.26%(91/108)发生在冬、春季节;88.89%(96/108)发生在托幼机构及中小学;主要传播途径为人传人(81.48%,88/108);93.52%(101/108)为GⅡ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近郊区及远郊区发生的事件,出现暴发的风险分别是城区的1.84倍(95% CI:1.13~3.02)及3.78倍(95% CI:1.62~8.82);在小学、中学及其他机构发生的事件,出现暴发的风险分别是幼儿园的6.26倍(95% CI:3.53~11.10)、14.98倍(95% CI:6.23~36.01)及8.71倍(95% CI:3.07~24.71);就诊率低于全部事件就诊率中位数的,发生暴发的风险是就诊率高的2.29倍(95% CI:1.42~3.68);传播途径为食源性的事件,发生暴发的风险为人传人传播的14.55倍(95% CI:3.15~67.07)。结论 加强郊区、中小学及其他机构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防控力度,急性胃肠炎患者积极就医,做好食源性疫情的防控及厨工的健康管理,有助于减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暴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5月16日~9月15日在北京发现的7 099名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其中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者纳入病例组,未感染者纳入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感染流感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50岁的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相比较,20~ 50岁(OR=3.57,95% CI:1.63~7.81)和<20岁(OR=8.29,95% CI:3.76 ~ 18.29)的密切接触者更有可能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与原发病例关系为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者(OR=4.87,95% CI:3.32 ~7.13)、暴露于症状期原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OR=1.87,95% CI:1.25~2.82)以及与原发病例暴露时间>12h的密切接触者(OR=1.81,95% CI:1.24~2.63)更易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结论 密切接触者年龄低、与原发病例关系密切、暴露于症状期的原发病例、长时间暴露于原发病例是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市2020年上半年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20年1月19日-6月8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报的所有COVID-19病例,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6月8日,北京市共报告611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594例(97.22%),无症状感染者17例(2.78%),死亡9例,粗病死率1.52%(9/594),男女性别比0.86∶1,病例年龄集中在20~69岁(499例,占81.67%),无症状感染者、轻型和普通型患者522例(85.43%)。病例的时间分布呈现双峰特征,分别为境内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境内输入病例造成的关联病例多于境外输入病例(χ2=124.681,P0.01)。结论北京市COVID-19病例年龄范围广,下一步工作中需继续严格境内密切接触者管理,减少关联病例,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北京市某校连续三起诺如病毒疫情,为减少同类事件提供经验.方法 应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三起疫情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北京市某小学2013级新生中连续发生三起诺如病毒疫情,罹患率分别为13.5%、10.56%及9.0%.随疫情起数增加,患儿就诊率下降(趋势x2=34.112,P<0.001),且就诊患儿均未被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造成三起疫情的诺如病毒基因型分别为GII.7型、GII.6型和GII.17型.结论 诺如病毒极易在集体单位内传播,扎实做好日常消毒和疫情报送工作,是预防及处置诺如疫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2009年4月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局部暴发疫情或广泛传播[1].开展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及时掌握流感疫情的态势,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一项主要手段,其中暴发疫情监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16日北京确诊第一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经评估,从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报告至9月底报告病例数接近北京市实际病例数,本研究采用此时期的甲型H1N1流感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并对此时期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5-2021年北京市霍乱弧菌的病原学和流行特征,为霍乱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市2015-2021年分离到的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实验;对收集的霍乱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北京市2015-2021年共分离76株O1群霍乱弧菌(来源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札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特征系统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全球札如病毒(SaV)急性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通过万方、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2018年1月以前发表的SaV急性胃肠炎暴发文献,对文献进行评价和筛选,分析暴发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场所分布、人群分布、传播途径、病原学特征、患者临床症状等。结果 共收集到34篇SaV暴发文献,涉及146起暴发,发生时间范围为1976年10月至2016年4月。138起暴发报告了发生月份,均来自北半球,全年均有发生,8月发生最少,12月发生最多,主要发生于温度较低月份。报告暴发较多国家为日本、加拿大、美国和荷兰。共141起暴发提供了发生场所,常见的为托幼机构(48/141,34.04%)、长期看护机构(41/141,29.08%)和医院(16/141,11.35%)。31起暴发共1 704例病例具有临床症状信息,腹泻最常见(1 331/1 704,78.12%),然后分别为恶心(829/1 198,69.20%)、腹痛(840/1 328,63.25%)、呕吐(824/1 704,48.36%)和发热(529/1 531,34.53%)。119起暴发确定了病毒型别,其中GⅠ组(51/119,42.86%)和GⅣ组(45/119,37.82%)SaV较为常见,GⅣ组SaV引起的暴发在2007年突然增加,GⅠ组导致的暴发则在2008、2011-2013年报告较多。结论 SaV暴发主要为发达国家报告,寒冷月份高发,常发生于托幼机构和长期看护机构,主要流行株为GⅠ组和GⅣ组。我国SaV暴发防控工作较为落后,需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SaV暴发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