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评估2019年4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4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继续上升,可能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等学校传染病暴发常见。 手足口病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尤其南部和东部省份报告病例数将持续上升,需关注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的转变、基因变异及新病原的出现导致病例增加以及重症和死亡增多的可能。 百日咳报告病例数也将保持上升趋势,需继续做好疫苗接种和病例诊治。 当前高考、中考体检期间是发现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高峰时间,需关注学校聚集性疫情及其发生后各项防控措施的协同落实。 危险化学品事故导致群体中毒风险常在,需关注日常中毒救治能力的建设,并确保事件发生后的正确救治。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仍然为低。结论2019年4月我国大陆地区无特别关注和重点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需要一般关注手足口病、百日咳、学校肺结核、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急性中毒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输入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近年我国儿童非故意中毒死亡率的流行趋势,为儿童非故意中毒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2004-2010年死因监测儿童非故意中毒的汇总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对儿童非故意中毒的流行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0年我国儿童非故意中毒死亡率由1.32/10万降至1.10/10万。平均死亡率为(1.150.14)/10万,其中男童1.23/10万,女童1.06/10万。城市和农村平均死亡率分别为0.85/10万和1.29/10万;东、中、西部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67/10万、1.15/10万和1.69/10万。儿童非故意中毒死亡的高发年龄依次为0~岁组、1~岁组和15~17岁组。结论 我国儿童非故意中毒死亡率呈下降趁势,但婴幼儿、农村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需制定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中毒控制策略,以减少儿童非故意中毒造成的疾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3.
周静  袁媛  孙承业  何仟  尹萸 《疾病监测》2015,30(5):403-407
目的 分析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提供依据和建议. 方法 收集整理全国2004-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3年全国共收到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675起,12 576人中毒,253人死亡;有毒动物中毒事件78起,其中一般(Ⅳ级)以上中毒事件62起,789人中毒,65人死亡;有毒植物中毒事件597起,一般(Ⅳ级)以上事件308起;11、12月是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发生在家庭的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69.35%、60.96%和90.77%,发生在家庭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死亡占60.11%;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毒物主要集中在毒鱼类(37起,59.68%)、毒蜂类(9起,14.52%)、毒贝类(6起,9.68%),合计占83.87%;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毒物的前3位依次为四季豆(124起,59.68%)、乌头(49起,15.91%)、油桐(16起,5.19%). 结论 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问题突出,调查处置和检测鉴定能力有待提高,需加强全民预防有毒动植物中毒的科普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及毒蕈中毒的现况,以进一步明确有毒生物中毒控制工作方向,为中毒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94至2011年我国公开发表的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例/事件的文献,进行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文献3463篇,共报道中毒患者94 700例,其中有毒动物中毒46 110例,有毒植物中毒37 172例,毒蕈中毒11 418例.中毒主要发生在物种分布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中毒病例分布地区与物种自然分布地区基本一致.毒物谱相对集中,有毒动物及有毒植物排名前5位的毒物所致中毒病例数分别占这两类中毒病例总数的78.77%(36 321/46 110)及84.03%(31 234/37 172).导致中毒的有毒动物以毒蛇、鱼胆、河豚为主;有毒植物以豆科、毛茛科植物为主;毒蕈则以未知种类者居多,占77.09%(8802/11 418),已知种类以鹅膏科及牛肝菌科为主.中毒原因主要为意外(50.24%,41 291/82 185)和误食(42.19%,34 670/82 185).中毒途径以经口为主(70.34%,66 438/94 458).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死率分别为2.52%(1008/39 951)、1.66%(547/33001)、12.39%(1248/10 076). 结论 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危害严重,具有病死率高、地域性强、毒物谱相对集中等特点.因此,今后应加强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控制工作,建立相应监测体系,开展中毒控制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加强毒物识别、毒物危害及预防的宣传教育,以求最大限度降低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铅锌冶炼污染区儿童血铅水平及血铁、锌、钙、铜、镁金属元素水平。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结合的方法分别抽取暴露区和对照区儿童374名和228名,采集儿童血液样品,使用ICP-MS进行血铅、锌、钙、铜、镁检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血铁检测。结果暴露区和对照区儿童血铅、铁、锌、铜4种金属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78.67μg/L、412.60 mg/L、5.30mg/L、0.87 mg/L和67.38μg/L、380.40 mg/L、5.08mg/L、0.78mg/L;暴露区儿童血铅、铁、锌、铜水平高于对照区(P0.05),血钙水平略低于对照区(分别为52.88mg/L和53.47 mg/L,P0.05),血镁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7.49 mg/L和37.27 mg/L,P0.05);暴露区和对照区儿童血铅超标率(≥100μg/L)分别为94.12%(352/374)和10.96%(25/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和性别分层,暴露区儿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区;除37岁组血镁水平略低于对照区外,血铁、锌、钙、铜、镁元素水平并不低于对照区。对照区中,3~7岁儿童血铅水平略高于8~14岁儿童,但男、女童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区中,男童血铅水平高于女童,8~14岁儿童血铅水平略高于3~7岁儿童组。结论铅锌冶炼污染可导致周边儿童血铅水平显著升高,但儿童在高血铅水平状态下,血液铁、锌、钙、铜、镁5种二价金属元素水平尚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赵喆  李明宇  何仟  程瑾  谢磊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10):1600-1606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定中毒事件中毒源植物的种类,对有毒药用植物开展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分子鉴定研究。方法:选取11种有毒药用植物,对植物叶片组织材料进行硅胶干燥、沸水加热及胃液消化等21种不同条件的处理,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选用6种引物扩增常用的5个植物DNA条形码序列,检测不同处理方法下扩增与测序的成功率。对于通过测序获得的DNA条形码序列,使用Blast法开展鉴定分析工作。结果:硅胶干燥材料的PCR成功率普遍低于未处理或短时间沸水处理的新鲜材料。短时间沸水加热处理并不会影响PCR的成功率,而沸水处理超过15 min时PCR扩增成功率急剧下降。在胃液结合短时间沸水处理条件下,PCR成功率仍然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PCR扩增成功率同样在沸水处理材料15 min后显著下降。通过测序获得的DNA条码序列使用Blast方法进行鉴定,其科、属水平的准确率较高,而种水平的准确率普遍较低。内转录间隔区(ITS)片段种级鉴定准确率显著高于叶绿体区段,而叶绿体区段中psbA-trnH的种级鉴定准确率最高。结论:直接PCR扩增获取DNA条形码的方法在实际中毒案例植物的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2013年不同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全国突发中毒事件进行对比分析,为探索突发中毒事件监测的新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网络监测和直报系统中的突发中毒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3年网络监测和直报系统关于突发中毒事件报道分别为302例和274例。在网络监测和直报系统中,突发中毒事件均以经消化道的意外中毒事件为主,且大多发生在家中。网络监测数据显示,中毒事件主要以化学品中毒为主,工人发生中毒事件最多;直报系统主要以细菌中毒为主,农民发生中毒事件最多。此外,在事件报道的及时性方面,网络监测和直报系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借助于网络媒体对突发中毒事件进行监测仍应成为中毒控制和突发中毒事件监测的组成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收集2008年1月至2023年5月31日“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中毒咨询系统”中有关破损水银体温计汞中毒相关咨询记录,采用SPSS 22.0软件对咨询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筛选典型咨询个案进行电话回访。结果显示,2008—2021年水银体温计汞中毒咨询<5例次/年,仅2022年12月此类咨询突然增至384例次,2023年1—5月共记录372例次。咨询者主要关注体温计破碎后残留水银的健康危害以及正确的清理方式。回访62例个案中仅2例确诊为急性汞中毒,经驱汞治疗后均已康复。提示破损的水银体温计仅在特殊情况下对暴露者产生健康影响,症状较轻,经合理治疗可很快康复。  相似文献   
9.
山西河津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山西河津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置过程,为做好蘑菇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并对蘑菇样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毒事件患者均食用炒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0.5~1.5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流涎、乏力,其中4例出现瞳孔缩小、视物模糊,2例肝功能指标异常.给予洗胃、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8d后全部治愈出院.通过鉴定蘑菇样本为墨汁鬼伞、毛头鬼伞和丝盖伞属.结论 墨汁鬼伞、毛头鬼伞和丝盖伞属均属毒蘑菇,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判定此事件是一起因食用多个种属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急性化学品中毒发生状况,为制定化学品急性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收集到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87家监测医院的急性化学品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中毒发生时间、地区、人群、毒物种类、中毒原因、接触途径与转归等进行分组,采用Excel、R 4.0.3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7—2021年化学品急性中毒病例为11 724例,包括住院病例5 602例,门急诊病例6 122例。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占总病例数的70.46%(8 261例),日用化学品占7.89%(925例),其他化学品占21.65%(2 538例)。中毒病例数男性多于女性,72.69%的中毒病例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人,随文化程度增加中毒病例数下降(P <0.01)。急性化学品中毒职业排在首位的是农民(占26.34%),其次是工人(占13.37%)和自由职业者(占8.5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冬春季高发,日用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无明显季节趋势。病例数居前3位的是黑龙江(占24.58%)、四川(占16.13%)、贵州(占14.96%)。意外中毒占总病例数的81.21%,职业接触为第2位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