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当前,医患关系如何处理是一个热点问题。为改善医患关系,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笔者从分析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与成因,以论述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管理是一项常规工作,对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以"二课三会"制度的落实为主线,以教学全过程的跟踪问效为切入点,对严把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三个"关口",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加强基础医学中青年师资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近年来,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以打牢青年师资教学基本功为根本,以强化师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和机制为内在动力,在中青年师资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医疗纠纷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之一,处理十分棘手。在我国卫生立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应用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刑法》等处理医疗纠纷,无颖起了积极作用,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和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的剖析 ,找出《条例》中新观念、新要求和新规定 ,从《条例》的宗旨、医疗事故概念、解决医疗事故的争议途径、患者知情同意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及其赔偿等六个方面对《条例》进行了诠释。准确理解并掌握《条例》的精神实质 ,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防范和正确处理医疗事故及其争议 ,是贯彻执行《条例》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第二军医大学在课程的全面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适应需求,强化实践,追求创新"的原则,始终以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围绕"精心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开拓课外活动,促进综合素质养成"等方面,全方位构筑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体系,为探索培养适应国防卫生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有益的经验。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总后院校首批百部优质课程,2009年列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2010年被评为军队院校优质课程。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军医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并挂靠基础部以来,牢牢把握这一契机,以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知识广、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根本,以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研究型、高质量的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提高病历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在发生与处理医疗纠纷时,病历是判定医患双方责任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规范病案书写,提高病历质量,是防范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之关键。作为承担着学校近一半教学工作量的基础部,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全面提高”原则,本看“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围绕教学后力量、一线教学骨干及优秀教学人才三个层次,结合本单位实际,系统构建了以“五个一”为根本、以打造“三精”为主要内容、以开展“三优”为主线的相关培养体系,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通过分层培养,制订"三全"督导计划,进行"三种人三种技能"培训,实施"五个一"青年教员规范化培养;实施"三精工程",开展"三优评选",进行"三化建设";构筑"三链"等系列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及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取得有益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