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综合干预促进普通外科清洁手术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加强普外科临床医生的在职教育,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加强监控管理力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合理用药者给予奖励。对干预前后半年的病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术后用药时间〈48h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前后平均用药时间和术前0.5~2h用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01),干预后平均用药时间缩短1.68d,术前0.5~2h用药的比率增大27.2%。术后联合用药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单联用药的比率增大9.4%,多联用药比率下降10%。切口感染率干预前0.4%,干预后0%均符合三级医院无菌切口感染率的规定。结论:感染管理科和科室联合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还相当严重,需要持续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对广州市某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2008年收治情况和病原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广州市某医院2008年5-12月手足口住院患儿的标本,接种于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RT-PCR方法进行核酸鉴定,对VPI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利用MEGA4软件对VPI基因进行遗传性分析.结果 共收治住院患儿309名,全年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7月份.发病年龄集中在2-4岁,15例患儿出现并发症.检测临床标本207份,EV71阳性率为64.7%(134/207),CoxA16阳性率14.5%(30/207),10株广州市EV71分离株VP1基因遗传性分析全部属于C4a基因亚型.结论 EV71是2008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的最主要病原体,广州地区的EV71与目前国内多个省份及相邻国家和地区的C4a亚型的毒株一起进化和传播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流行特征。方法连续3年采用横断面调查的形式调查该院住院患者,对调查日的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统一填写调查表。结果 3年医院感染率为4.70%,医院感染例次率为5.01%。3年合计,各科室感染率前3位为重症医学科(35.00%)、层流病房(31.58%)、血液科(15.95%);感染部位构成比前3位为下呼吸道(47.43%)、泌尿道(15.81%)、血液系统(8.82%);病原体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13.90%)、大肠杆菌(11.23%)、金黄色葡萄球菌(9.63%)。结论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是重症医学科、层流病房、血液科,主要部位是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系统,病原体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流行特征。方法连续3年采用横断面调查的形式调查该院住院患者,对调查日的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统一填写调查表。结果 3年医院感染率为4.70%,医院感染例次率为5.01%。3年合计,各科室感染率前3位为重症医学科(35.00%)、层流病房(31.58%)、血液科(15.95%);感染部位构成比前3位为下呼吸道(47.43%)、泌尿道(15.81%)、血液系统(8.82%);病原体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13.90%)、大肠杆菌(11.23%)、金黄色葡萄球菌(9.63%)。结论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是重症医学科、层流病房、血液科,主要部位是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系统,病原体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加强监控.[方法]前瞻性调查21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或怀疑感染时拔管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215例,59例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27.44%.从59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6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3株(37.7%),革兰阴性杆菌23株(37.7%),真菌15株(24.6%).位于前5位的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13.1%)、克柔假丝酵母菌(11.2%)、金黄色葡萄球菌(9.8%)、铜绿假单胞菌(6.6%)、不动杆菌(6.6%).[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克柔假丝酵母菌,均为表皮常见菌,因此,加强置管部位皮肤消毒、保持置管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CVC-RD发生情况,分析CVC-RI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探讨预防控制感染措施.方法 对2006-2008年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CVC-RI的前瞻性调查.结果 305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7954 d,感染40例,其中28例血流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5.03‰置管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3.52‰置管日;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6.87%,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1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11.07%,≥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原学培养前5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肠杆菌科.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及留置时间相关,年龄越大、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避免中心静脉相关感染的有效措施是尽可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老年患者应作为感染监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果]共调查人数为1600人,医院感染率为4.93%.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前5位分别为器官移植科10.34%、胸外科9.76%、儿科9.66%、神经外科8.40%、神经内科6.50%;医院感染部位前3位依次为下呼吸道、血液和泌尿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50%;病原学送检率为73.03%.[结论]该院的医院感染率位于全国平均水平,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与监测,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以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颅内Ⅰ类切口手术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干预前):2011年神经外科颅内手术Ⅰ类切口病例,共479例;干预组:2012年神经外科颅内手术Ⅰ类切口病例,共406例,比较干预前、后合理用药率及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干预后术前30min2h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由82.25%升至9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用药品种合理率由72.08%升至9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50.56%升至7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用药时间由3d下降至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部位感染率从14.61%下降至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目标性管理与监测,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可有效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益生元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肠道菌群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摄入益生元后双歧杆菌的变化。方法将35名 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16 g/d低聚果糖(FOS)或低聚半乳糖(GOS)干预,干预时间9 d,采集第0、5、9天粪便标本进 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两种益生元干预对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与功能的影响。用随机森林方法区分益生元 干预5 d后双歧杆菌变化,并用初始的菌群构建一个连续型指数(index),实现指数与双歧杆菌实际变化量相关联,而后,对模型 进行验证。结果FOS干预5 d后降低肠道菌群α多样性,9 d时回升,GOS在干预5、9 d时α多样性均下降。两种益生元对β多样 性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随机森林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89.6%;建立的指数与双歧杆菌变化 量关联r值为0.45(P<0.01),验证模型r值为0.62(P<0.01)。结论益生元干预可迅速降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根据干预前的肠 道菌群预测服用益生元后双歧杆菌的变化,预测效果良好,此方法为精准膳食的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