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经皮和经胸途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X线透视下或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或股动静脉法,或者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经胸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1186例,其中经皮X线下封堵1081例、经皮单纯超声引导下封堵42例、经胸封堵63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le,PDA)426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36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48例、卵圆孔未闭1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1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瓣狭窄8例、主肺动脉侧支封堵3例[经胸封堵66例改为63例,PDA443例改为426例]。结果 全组病例成功率98.2%(1165/1186),无死亡病例。随访1~36个月,术后第1、3、6、12个月及术后每年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6、12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 92.9%(1102/1186)、84.1%(998/1186)、70.5%(836/1186)。超声心动图提示少量残余分流(<3 mm)18例;三尖瓣少量反流33例,中量反流5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例;心律失常Ⅲ°房室传导阻滞(Avionics Bulletin,AVB[房室传导阻滞(Avionics Bulletin,AVB)])1 例,Ⅱ°AVB 3例,完全性左束支3例,交界性心动过速3例,交界性逸搏2例。结论 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中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操作容易、疗效确切、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继布比卡因(bupivacaine)后问世的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独特的临床药理。本文拟对它与布比卡因比较。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心钠素(ANP)在正常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我院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并应用人工固相合成的高活性ANP(24 A.MW=2550 d)治疗妊高征取得显效。  相似文献   
4.
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措施初探(附连续146例手术无死亡无瘘报告)李经楝,陈业庭,段长华,吕剑剑,胡先发(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43000)作者自1980年3月~1993年12月连续作贲门癌食管癌手术146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结合探讨预防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改良Del Nido停搏液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两种不同心肌保护液在联合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及临床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心肌保护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使用不同的心肌保护液分为两组:改良Del Nido停搏液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13±9.52)岁;改良St.Thomas停搏液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71±9.29)岁。收集术前(T1)、主动脉开放后2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血液中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及肝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浓度,同时比较术后及随访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射血分数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组相比,改良Del Nido组灌注次数(1.19±0.39 vs.2.99±0.75,P0.001)明显少,主动脉阻断时间更短(P=0.003);两组术中心脏停搏良好,两组复跳后除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Del Nido停搏液具有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同样的心肌保护效果,灌注次数减少,阻断时间缩短;此外未发现其额外增加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其心肌保护能力在成人心脏瓣膜手术中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胸腔镜辅助下经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8例患者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测下经第4肋间前外侧小切口采集乳内动脉。并经此小切口直视下切开心包,显露左前降支,进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 第2肋间至第6肋间节段的乳内动脉可顺利游离,时间平均为38min,吻合完成后检测旁路血管流量满意,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手术死亡。患者均于术后9~12d出院。随访3~2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结论 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提供了良好的视野,明显降低了经第4肋间小切口游离第2、6肋间乳内动脉的难度,可以获取足够长度的血管,通过小切口即可完成旁路移植。手术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手术中应用聚四氟乙烯(PTFE)制备单叶肺动脉瓣对防治术后早期肺动脉瓣反流的作用.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随机选择21例具备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先用经修剪的PTFE片缝制人工单叶肺动脉瓣,再用经处理的自体心包片行右心室及主肺动脉补片扩大.体外循环转流50~150(83.4±24.1)min,主动脉阻断30~101(58.8±19.1)min.结果 本组21例中死亡1例,病死率4.76%,余20例术后恢复良好.全组病例机械辅助呼吸4~130 h,排除死亡的病例,平均(8.2±3.4)h;ICU滞留时间1~5(1.6±1.0)d;术后住院时间5~14(6.9±2.5)d.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除第1例患儿存在中度肺动脉反流外,其余患儿均无反流或仅表现为痕迹量反流;全部患儿均无肺动脉或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结论 在行跨肺动脉瓣右心室流出道补片扩大术中应用PTFE人工单叶肺动脉瓣,可以有效地改善右心室功能,而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治疗费用并没有因此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2月期间,外科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5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46例,重度反流13例,二尖瓣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单纯瓣环扩大、瓣叶脱垂或二尖瓣腱索断裂,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二尖瓣成形49例;二尖瓣置换10例。结果院内死亡3例(5.08%),50例患者随访3~72个月,二尖瓣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例,余均为轻微或轻度反流,均无再次手术。结论冠心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应积极处理,其中以二尖瓣成形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10.
B超在内脏损伤合并出血中的诊断作用王贤华①张亚平朱敏姜月平陈邦楝②谭家麟雷茂春1资料与方法本文326例,男247例,女79例,年龄8~76岁,平均39岁。均有明显外伤史和伤后腹痛、腹胀及局部压痛。全部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其中抽出不凝血性液19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