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保守治疗死亡率在40%~60%左右,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死亡率在27%~35%[1],该方法由于创伤较大,目前已很少采用.本院自2001至2006年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6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非编码区ABC程序酶切分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是否存在HCV 3b基因及1a、2b和6a基因型感染,建立HCV 5′端非编码区(5′ NCR)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库。方法分型方法按ABC程序进行,A应用BHH′(BsrBⅠ、HaeⅡ、HinfⅠ)复介内切酶消化5′NCR cDNA,可将不同基因型划分为5组:1a、1b,6a,2a、2b,3a,3b、4a。B应用BstU Ⅰ内切酶鉴别1a、1b。C应用Hae Ⅲ内切酶鉴别2a、2b、3b、4a及6a。电泳检测片段大小。结果(1)la、1b、2a、2b、3a、3b、4a、6a 8种基因型参比品的ABC分型结果表明,该8种基因型获得良好的分型效果。(2)93份HCV RNA阳性患者ABC分型结果表明,1b型感染率占66.67%,2a型18.28%,1b/2b型、3b型及2b型均为3.23%,2a/2b型和1b/2a型各为2.15%,1a型1.08%。结论结果表明应用HCV 5′-NCR ABC分型技术既保证了HCV RNA检测的灵敏度,又能完成1a-6a型中的8种基因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1月,本院133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采用气钻、铣刀开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36例采用手摇颅钻、线锯开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后手术侧手术时间,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行非预期再次手术22例,其中先手术侧再次手术17例(后手术侧手术时间118±21分钟),后手术侧再次手术5例。对照组非预期再次手术15例,先手术侧再次手术12例(后手术侧手术时间144±25分钟),后手术侧再次手术3例。观察组死亡25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的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先手术侧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均显著高于后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中,“重力-时间”因素及后手术侧开颅时产生的暴力对先手术侧脑组织的损伤是导致术中医源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先进手术器械的合理使用及脑保护理念的始终贯彻,能显著减少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降低术后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HCV5''-非编码区复合酶切分型及其3b基因型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基因型感染分布情况,并对3b序列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HCV5’NCR 1a、1b、2a、2b、3a、3b、4a、6a不同基因型的cDNA及187份HCV RNA阳性样品中cDNA。A应用BHH(BsrBⅠ、HaeⅡ、HinfⅠ)复合内切酶消化5‘-NCR cDNA,B应用BstUⅠ消化,C应用HaeⅢ消化,电泳检测片段大小。结果187例HCV RNA阳性患者A B C分型结果表明,1b型感染率占67.38%,2a型12.30%,1b/2a型为5.88%,3b型5.35%,2b型3.21%,2a/2b、1b/2b型各为2.14%,1a型1.07,6a型0.54%。3份3b基因型5’-NCR A-T克隆测序结果表明,3株3b型之间同源性为99.54%~100%。其中chiKQ50与G1514395 3a株为96.28%与G1676877 3b株同源性为98.6%,与1a型为93.49%,与1b型为94.88%,与2a型为91.63%,与2b型为89.30%,与4a型为95.35%,与6a型为93.4%,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该项分型技术既保证了RT-PCR检测灵敏度,又具有良好的分型效果。提示:该分型方法不仅适合中国HCV基因型检测,对亚洲及欧洲和非洲HCV分型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丙型肝炎病毒 (HCV)不同基因型感染分布情况 ,并对 3b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扩增HCV5’NCR 1a、1b、2a、2b、3a、3b、4a、6a不同基因型的cDNA及 187份HCVRNA阳性样品中cDNA。A应用BHH (BsrBI、HaeⅡ、HinfI)复合内切酶消化 5′ NCRcDNA ,B应用BstUⅠ消化 ,C应用HaeⅢ消化 ,电泳检测片段大小。结果  187例HCVRNA阳性患者ABC分型结果表明 ,1b型感染率占 6 7 38% ,2a型 12 30 % ,1b/ 2a型为5 88% ,3b型 5 35 % ,2b型 3 2 1% ,2a/ 2b、1b/ 2b型各为 2 14 % ,1a型 1 0 7,6a型 0 5 4 %。 3份 3b基因型 5’ NCRA T克隆测序结果表明 ,3株 3b型之间同源性为 99 5 4 %~ 10 0 %。其中chiKQ5 0与GI5 14 395 3a株为 96 2 8%与GI6 76 8773b株同源性为 98 6 % ,与 1a型为 93 4 9% ,与 1b型为94 88% ,与 2a型为 91 6 3% ,与 2b型为 89 30 % ,与 4a型为 95 35 % ,与 6a型为 93 4 %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该项分型技术既保证了RT PCR检测灵敏度 ,又具有良好的分型效果。提示 :该分型方法不仅适合中国HCV基因型检测 ,对亚洲及欧洲和非洲HCV分型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丘脑及脑室出血是一种临床危、急、重症。病死率极高。治疗颇为棘手。作者收集本院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记录的采用微创术清除血肿的8例患者,因疗效尚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范晓峰  黄强  戴伟民 《北京医学》2009,31(4):240-240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SLTC)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关于此术式的预后研究尚少。我们与1999年7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2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以评价此术式治疗的预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SAH)患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发生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及随访期间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s-SAH发病后7 d、1、2及3年期间垂体前叶分泌情况及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30例(47.6%) s-SAH出现垂体功能紊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 cotrophic hormone ,ACTH)缺乏最常见9例(14.3%),其次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分泌不足有8例(12.7%),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gonadotropin deficiency ,GnD)有4例(6.3%),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2例(3.2%)和高催乳素(prolactin,PRL)1例(1.6%)。6例(9.5%)表现为多激素分泌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管痉挛、Fisher分级和恢复时间有相关性。结论 s-SAH 神经内分泌异常和血管痉挛、Fisher分级和恢复时间有相关性,随访时间应延长。  相似文献   
9.
重症脑室出血的患者,由于出血累及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常伴有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病情发展迅猛,治疗非常棘手;传统的脑室外引流由于无法快速降低脑室压力,引流效率低下,引流时间长,常并发脑室系统感染。脑脊液循环通路中最狭窄的部位是中脑导水管,第三脑室恰位于中脑导水管的上游,第三脑室内积血是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清除第三脑室内积血是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关键。术中胼胝体切开等于第三脑室顶部开放,也可避免术后发生梗阻性脑积水[1]。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10-12-2013-12本院神经外科28例原发性重症脑室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对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和脑室钻孔置管引流术两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230例患者进行了肥达反应检测,包括伤寒180例和非伤寒患者50例。肥达反应在伤寒中阳性率为90.6%,对伤寒的诊断仍有重要价值。但是,它在慢性肝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中也有一些患者出现“阳性”反应。我们认为肥达反应假阳性在非伤寒病例中出现可以提示有免疫功能紊乱存在。特别是肝炎肝硬化患者还可能与枯否细胞功能降低,从肠道经门脉进入血流的抗原增加,促使抗体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