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0月至2...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椎间融合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术后及远期疗效,评价不同融合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临床确诊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手术患者共149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自体骨组和融合器组。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缓解、融合稳定性及融合间隙沉降。结果 1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0-10.5年,平均随访(8.3±1.1)年。融合器组和自体骨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为(11.03±2.57)分、(24.52±2.11)分、(23.97±1.92)分和(11.26±1.93)分、(21.36±2.01)分和(20.09±1.87)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器组和自体骨组椎间高度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56±1.34)mm、(11.42±0.78)mm、(11.26±0.74)mm和(9.83±0.87)mm、(11.24±0.77)mm、(10.32±0.94)mm。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较术后均有减少,但融合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椎间融合术式均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但融合器融合椎间高度下降率低,对植骨量要求少,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8例;年龄65~92岁[(73.0±14.5)岁]。患者均接受Ⅰ期多节段PVP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30例手术椎体数>3个(观察组),75例手术椎体数≤3个(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再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3个月[(12.5±1.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71.2±12.2)min]、术中透视次数[(38.8±6.4)次]、骨水泥注入量[(20.2±4.6)ml]长或多于对照组[(52.3±10.6)min、(25.4±5.3)次、(12.3±4.3)ml](P均<0.05)。骨水泥渗漏和再发椎体骨折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感染、神经损伤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7.6±0.7)分、(3.0±0.8)分、(2.3±0.7)分、(2.2±0.6)分]与对照组[(7.4±0.5)分、(2.9±0.4)分、(2.1±0.5)分、(2.0±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DI[(74.6±3.3)%.(36.8±4.6)%.(29.7±4.0)%、(24.0±3.6)%]与对照组[(73.8±1.0)%、(35.1±0.9)%、(28.4±2.2)%、(22.8±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L评分[(34.5±5.0)分、(54.5±3.8)分、(73.7±3.9)分]与对照组[(36.2±3.4)分、(56.8±4.7)分、(75.3±5.3)分、(81.3±4.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AS、ODI和ADL评分术后各时相点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PVP 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与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同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入路术前体位复位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44例胸腰椎(T11~L2)爆裂性骨折伴脊柱畸形后型体位复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以及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复位前后病例的Cobb氏角以椎体压缩的变化,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明确体位复位不完全的影响因素。结果体位复位的病例Cobb氏角与未复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压缩率由(0.43±0.12)%下降为(0.27±0.09)%,椎体后缘压缩率由(0.1±0.06)%下降为(0.0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压缩率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其优势比(OR)值分别为4.58[95%CI(1.42,20.15)]和2.31[95%CI(1.09,21.83)](P0.05)。结论体位复位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术前椎体压缩率过大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轻中度腰椎滑脱症中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植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2月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的56例轻中度(Meyerding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利用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安放机器人机械臂,按照术前规划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A组);余28例在透视辅助下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滑脱类型、Meyerding分度及手术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通过CT测量椎弓根螺钉外展角,参考Neo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采用Babu等的方法评判螺钉对上关节突的侵犯情况。结果两组分别植入112枚螺钉,A、B组分别有5枚(4.5%)和26枚(23.2%)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7,P=0.002);参考Neo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A组0度107枚、1度3枚、2度2枚,B组0度86枚、1度16枚、2度6枚、3度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5,P=0.031)。B组有20枚(17.9%)螺钉穿过上关节突;A组由于减压侧部分截取关节突关节,共计80枚螺钉关节突关节完好,仅有3枚(3.8%)螺钉穿过上关节突。根据Babu等的方法评估螺钉侵入上关节突关节的程度,A组0级77枚、1级2枚、2级1枚,B组0级92枚、1级13枚、2级4枚、3级3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14,P=0.029)。A、B组螺钉外展角分别为(23.5±6.6)°和(18.1±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03)。结论与传统透视经皮植钉相比,脊柱机器人辅助经皮植钉精确度高,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及侵入关节突关节的发生率更低,并具有更大的螺钉外展角,与MIS-TLIF术式相结合,可用于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成骨细胞增殖的抑制导致成骨细胞数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前的研究发现介导受体依赖性钙离子内流的钙通道蛋白Orai1在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细胞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STIM1是一类可激活Orai1的重要蛋白。然而,至今还未见STIM1是否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增殖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STIM1是否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增殖。方法应用靶向STIM1的siRNA在MC3T3-E1成骨细胞中沉默STIM1的表达,然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 PCR检测CyclinD1、CyclinE、CDK4、CDK6的转录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Ras信号通路活性。结果我们转染靶向STIM1的siRNA后,MC3T3-E1细胞中STIM1的表达和转录均明显降低(P0.05);接着,我们发现在MC3T3-E1细胞中沉默STIM1的表达后,MC3T3-E1细胞增殖抑制并且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且调控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转录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MC3T3-E1细胞沉默STIM1的表达后,明显抑制了钙离子依赖的Ras信号通路的活性(P0.05)。应用ARS-853抑制Ras信号通路的活性后,明显抑制了STIM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结论 STIM1激活Ras信号通路发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6例, 女15例;年龄31.5~48.6岁[(41.5±15.0)岁]。损伤节段:C3 3例, C4 12例, C5 13例, C6 10例, C7 3例。19例采用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组, 76枚螺钉), 22例采用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传统组, 88枚螺钉)。比较两组总手术时间、有效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辐射剂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螺钉置入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邻近小关节侵犯、感染、螺钉松动)。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13.9个月[(12.5±1.4)个月]。术中导航组总手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