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探究伴有认知障碍的内侧颞叶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的静息态脑网络(resting-state network,RSNs)的改变及意义。方法纳入24例伴有认知障碍的mTLE患者(蒙特利尔评分26分)和18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所有被试的rs-fMRI数据并提取RSNs后,比较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RSNs间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强度的差异以及分析有组间差异的RSNs与MoCA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与内侧视觉网络(medial visual network,m VN)间的FC减低;ECN与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ECN与左额顶网络(left frontoparietal network,l FPN)间的FC均增加,且增加FC的与MoCA总分及语言、抽象、注意力分数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伴有认知障碍的mTLE患者出现以ECN为主的多个RSNs的异常改变,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mTLE患者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经粗针穿刺病理确诊乳腺癌并同意行保乳手术治疗的2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MRI、B超及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结果、术中及术后病理信息。根据保乳手术切缘病理状态,将所有患者分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分别对乳腺MRI、超声、钼靶影像学特征以及病理学信息进行统计汇总。所得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乳腺MRI对乳腺癌病灶检出率为100%,钼靶的检出率87.44%;对于病灶直径>2 cm的乳腺癌,B超与钼靶检查均低估了肿瘤大小。对于病灶直径≤2 cm的乳腺癌,MRI检查高估了肿瘤大小 (P<0.05);术中冰冻病理切缘阳性31例,其中再次补切阳性17例,阴性14例,保乳成功率为89.41%。分析显示:乳腺MRI动态增强影像上的病灶形态、病灶周围血管征象、超声检查中病灶数量、病理测量值最大径(Pathmd)、分子分型中HER-2过表达型(HR阴性)以及HER-2阳性状态与保乳手术切缘阳性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MRI病灶形态中的“存在其他病灶(Mass & present)”类型、“非肿块型(NME)”类型、MRI上患侧病灶周围存在多发点状血管征象以及HER-2过表达型(HR阴性),是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95%CI)分别为:39.472(9.835~158.421),P<0.001; 56.722(7.908~406.838),P<0.001;24.076(4.979~116.413),P<0.001; 23.170(1.823~294.504),P=0.015。MRI影像无上述危险因素的低危组保乳手术成功率为98.7%,明显高于存在任一危险因素的高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乳腺MRI检查是乳腺癌术前检查及评估的有效手段之一。MRI检查上Mass & present类型、NME类型、患侧病灶周围存在多发点状血管征象以及HER-2过表达型(HR阴性)与保乳手术切缘阳性密切相关。无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保乳手术的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全脑信号对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低频振幅(ALFF)及分数ALFF(fALFF)的影响。方法 纳入21例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去除和未去除全脑信号2种预处理条件下,根据rs-fMRI数据计算ALFF及fALFF,分析梗死组发病7天内(急性期)与3个月(恢复期)之间、后者与对照组之间ALFF及fALFF存在差异的脑区。结果 未去除全脑信号条件下,梗死组恢复期大脑双侧额上回、后扣带回(PCC)和健侧壳核ALF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健侧额下回眶部及颞上回颞极ALF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梗死组患者恢复期健侧楔叶、颞下回、枕中回ALFF明显高于急性期(P均<0.05)。去除全脑信号条件下,梗死组恢复期健侧额上回、PCC及壳核ALF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健侧额下回眶部及颞上回ALF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梗死组恢复期健侧颞下回ALFF明显高于急性期(P<0.05)。梗死组恢复期与对照组、梗死组内不同时期之间各脑区fALFF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随运动恢复而发生脑皮质功能代偿;未去除全脑信号条件下可显示更多ALFF存在差异的脑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随访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变化,及其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例延髓梗死患者,在梗死后1个月或6个月内进行3~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灶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rFA值的变化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结果 2例患者运动功能受累较轻,恢复良好,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轻度降低,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表现;1例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明显降低,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中断、纤维束数量减少。结论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以及继发逆行性变性均与患者运动功能受累和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研医学影像带教教师及住院医师对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岗前报告书写培训平台的态度和需求,初步提出AI培训平台的框架。方法 使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设计带教教师版和住院医师版电子问卷,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有教学或带教任务的影像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中进行调研,收集其对岗前报告书写AI培训平台的观点及态度。结果 共有40名带教教师、32名住院医师回答了该问卷。绝大多数住院医师表示,最初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压力大,主要包括时间紧任务重、担心报告书写错误、学业与就业压力大。大多数带教教师及住院医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使用AI的经验,对AI辅助教学仅为“有点了解”。尽管缺乏接触,但他们对岗前报告书写AI培训平台比较感兴趣,82.5%的带教教师、84.4%的住院医师希望先在AI教学平台练习书写诊断报告,一致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更灵活、方便;提前规范化练习书写诊断报告,能够为住院医师提供过渡、适应阶段;学习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可以针对薄弱之处反复练习。82.5%的教师认为岗前报告书写AI培训平台的应用能提高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及效率,且7...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析脑梗死灶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DTT显示19例左侧内囊周围区梗死患者,根据患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3型,I型5例,皮质脊髓束位于梗死灶外,FM评分96.46±7.68;II型6例,皮质脊髓束部分位于梗死灶内,但受侵范围1/3;或受压、迂曲、推移改变,FM评分94.20±6.84;III型8例,皮质脊髓束1/3位于梗死灶内,FM评分82.37±22.14。19例患者发病7天,皮质脊髓束损伤分型与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0,P=0.033)。DTT对患者皮质脊髓束的动态观察显示,8例III型患者中4例90天皮质脊髓束显示良好,患者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皮质脊髓束自身发生再生修复,90天后仅遗留部分运动功能障碍;2例未发现纤维再生修复,90天仍遗留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DTT能够直观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价其运动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区扩散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对12例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内、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5次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梗死区r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随发病时间延长,梗死区rFA值逐渐降低(F=11.50,P<0.05),但与临床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DTT图显示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者运动功能几乎不受累;皮质脊髓束受压、纡曲或少量中断者运动功能减退,但短期内明显改善;皮质脊髓束大部或全部中断、破坏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结论 脑干梗死区rFA值随病程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患者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纸质打印与干式激光打印图像阅片,探讨打印介质对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中乳腺微钙化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次价高分别采用LOCUS LD-A纸质打印机及KONICA DRYPRO 752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全数字化乳腺图像.由3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师分别对于55例乳腺片进行读片.读片结果采用LABMRMC软件进行ROC分析,利用Excel 2003绘制ROC曲线.结果:采用两种方式读片时,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干式激光打印图像诊断结果优于纸质打印结果.结论:对于乳腺微钙化病例的诊断,干式激光打印准确率优于纸质打印,纸质打印不能替代干式激光打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青少年颈椎曲度和生长速度探讨平山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9-2011年在我院确诊的60例平山病患者.收集记录患者发病前1~2年内身高增长速度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应用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行颈段MRI检查,明确脊髓是否存在受压、萎缩及其他异常.结果 患者发病时均为青少年,其中男57例,女3例,发病年龄12 ~25(17.0 ±2.4)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15~ 18岁[45例(75.0%)].60例患者颈段MRI检查显示脊髓萎缩累及C4 ~ C8椎体水平.60例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Borden法的C线值为2.6 (1.2,4.2) mm,其中57例(95.0%)患者颈椎曲度存在异常.发病前1年内患者身高增长速度为(7.1±1.8) cm.结论 平山病患者在症状出现前1~2年身高增长过快、颈椎曲度异常的特点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平山病很可能是一种与青少年生长有关的颈椎发育异常导致的下颈段脊髓受压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