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前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评价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本中心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50例,应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检测其献血前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献血前与献血后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较献血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献血前与献血后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血小板均能达到250×109/L,机采血小板合格率为100%,献血者无不适反应。结论双份机采血小板可以提高血小板采集效率,但不会明显影响捐献者血常规各主要参数的水平,机采双份血小板对捐献者不会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RhD多肽抑制抗-D抗体与RhD抗原结合的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得到RhD抗原模拟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合成RhD多肽。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多肽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微柱凝胶低离子抗人球蛋白卡凝集抑制试验验证有效多肽,显微镜观察多肽有效抑制浓度,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多肽抑制效果。结果 Peptide 4噬菌体多肽最为稳定,未形成无规则卷曲与抗原性,且抑制IgG型单克隆抗-D与RhD抗原的反应效果较为明显,显微镜观察呈一定的剂量效应。流式细胞仪法显示当Peptide 4浓度达2.5 mg/50μL时对IgG型单克隆抗-D抗体与O型RhD阳性红细胞的凝集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Peptide 4为有效多肽,对抑制抗-D与RhD抗原的凝集具有一定效果,对RhD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及抗原性改造,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用于血液乙型肝炎筛查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方法通过平行测定厂家提供的质控品20份,用即刻法分析其的循环数(x-±2s)和变异系数(CV,%);以质控品循环数在-x±2s范围内为质量控制标准,在同等条件下,检测180份同一批号质控品的循环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期间共用3批试剂,更换试剂批号重新即刻法质控。质控品的x-±2s和CV分别为32.1±1.9,5.92%;31.8±2.8,8.8%;31.7±2.6,8.2%。在此质控标准下,检测同一批号质控品180份,177次检测结果在控,3次检测结果失控。室间质评结果与靶值完全一致。结论用定值的质控品控制实验室的乙型肝炎病毒NAT检测结果,可以排除因人员更换等实验条件的差异所导致的误差,使实验室间乙型肝炎病毒NAT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 例RhD 血型鉴定部分凝集结果个体及其家系血清学表现和RHD 基因。方法 通过血型微柱凝胶卡检测先证者ABO 及RhD 血型;盐水试管法检测先证者及其父母RhCcEe 抗原;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humanglobulin test,IAT) 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先证者RhD 抗原。PCR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CRSSP)检测RHD 基因以及RhD 杂合型分析,基因测序方法分析RHD 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果 血清学检测发现先证者血型为A 型RhCcee,血型微柱凝胶卡、盐水试管法以及IAT 法检测RhD 抗原,结果呈部分凝集现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先证者RhD 抗原性减弱。经RHD 基因编码序列分析发现,RHD 基因第9 外显子上的第1212 位碱基发生C >A 纯合突变,为RHD*weak D type 72 的特征性突变点。家系调查显示,先证者父亲为O 型RhCCDee,母亲为A 型RhCcDee。父亲携带RHD*weak D type 72 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weak D type 72 / RHD+;母亲一条染色体缺失了全部的RHD 基因,基因型为RHD+/ RHD-。证明先证者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遗传RHD*weak D type 72 和RHD-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weak D type 72 / RHD-。结论 发现了1 例RHD*weak D type 72/RHD-基因型个体,丰富了RHD*weakD type 72 变异型的研究数据。根据家系调查证明,RHD*weak D type 72 等位基因由遗传获得,而非由个体基因变异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例新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RHD等位基因及其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并分析D抗原表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然后分析RHD编码区全长序列,并检测RHD杂合型。结果血清学显示该个例为D抗原弱表现型,Rh因子为D+C+c+E-e+,PCR-SSP检测RHD基因显示与正常Rh(D)阳性对照相同。RHD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第9外显子存在1 212C>A碱基突变,其余外显子序列则与正常RHD基因一致(GenBank EF103573),RHD合子型鉴定为RHD+/RHD-杂合型,提示该个体基因型为CDe/cde。红细胞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其具有基本完整D抗原表位。结论该个例为RHD1 212C>A碱基突变形成弱D72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Rh血型系统抗-D抗体阳性个体的RhCcEe表型及检测DEL等位基因,观察产生抗-D同种免疫反应个体中是否存在DEL型。方法对因输血或妊娠产生抗-D同种抗体的个体,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排除部分D型或弱D型,然后进行RhCcEe表型检测,同时采用PCR方法检测RHD1227A等位基因鉴别DEL型和真实Rh(D)阴性表型。同时检测99名IAT确认的、抗-D抗体阴性的Rh(D)阴性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99名抗-D抗体阴性组共检出C抗原阳性(包括CC或Cc)个体44名(44.4%);DEL型24名(24.2%)。抗-D抗体阳性组经IAT确认共118名Rh(D)阴性,C抗原阳性22名(18.6%),未发现DEL型个体,均与抗体阴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D抗体阳性组未见DEL型,提示DEL型个体或不会因输血或妊娠针对Rh(D)抗原发生抗-D同种免疫反应;由于DEL型多携带C抗原,因此造成抗-D阳性组C抗原频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血型变异型与临床输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医疗行为中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较以往为患者考虑得更加细致、深入和全面,患者得到的医治效果和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获得了更大、更多的保障.临床输血治疗也是如此,如患者因血型不合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在不断减少,就我国而言,自1998年起规定患者输血前要做Rh血型检测后,临床输血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男性高频单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BMD)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43名与体检健康男性44名。测定献血者和健康男性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β-胶原特殊序列(β-CL)、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测定非优势(左)股骨近端股骨颈及腰椎前后位(L1~L4)的BMD值。结果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与健康男性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和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组骨质疏松、骨质减少和骨质正常的比率分别为2.3%、46.5%和51.1%,维生素D3正常、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比率分别为13.9%、46.5%和39.5%,与男性健康对照组骨质情况和维生素D3情况构成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未对献血者的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BMD造成明显影响;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与健康男性的骨量情况和维生素D3情况均较低,且构成比例一致,提示对于对应年龄的男性,应加强对钙营养的宣传和钙剂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T、B淋巴细胞亚群在双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及一般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双份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双份机采血小板献血前、后及50例未献血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包括CD3+、CD3+CD4+、CD3+CD8+、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 CD4+/CD3+CD8+比值.结果 双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4+/CD3+CD8+比值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四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份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T、B淋巴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酶联免疫检测阴性的样本进行核酸检测,探讨其应用特点。方法将酶联免疫检测阴性的样本按不同试剂厂家的要求进行汇集并进行核酸筛查,不同时段应用不同的核酸检测试剂,并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和澳大利亚国家实验室的核酸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在筛查的55 543人份样本中,检出HBsAg阴性而核酸HBVDNA阳性的样本2份,未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艾滋病毒抗体阴性而其相应核酸阳性的样本。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结果与预期结果完全相符,国际室间质评结果HIV-1RNA完全相符,HBVDNA和HCVRNA分别有1个和2个未检出。结论我国目前核酸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还需进一步扩大检测规模。核酸检测在血站和医院应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