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出“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TTE检出“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这一诊断指标在41例疑诊PE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在疑诊PE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59%。结论以TTE检出“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为诊断PE指标,可以明显提高PE检出率,有助于PE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肌活动指数(MPI,又称Tei指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头猪进行快速右心室起搏,分别于起搏前及起搏3周关闭起搏器后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收缩末期内径(LVDs)、等容舒张时间(IVRT)、等容收缩时间(IVCT)、射血时间(ET)、计算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心肌活动指数(MPI).结果起搏后与起搏前相比LVDd和LVDs明显增大[(4.66±0.16)cm与(3.73±0.17)cm,(3.80±0.12)cm与(2.20±0.14)cm,P<0.01],IVRT和IVCT延长[(0.07±0.01)s与(0.05±0.01)s,(0.05±0.01)s与(0.04±0.01)s,P<0.01],ET缩短[(0.18±0.02)s与(0.20±0.02)s,P<0.05],MPI明显延长(0.69±0.16与0.47±0.07,P<0.05).结论MPI能简便、敏感、综合评价心脏的整体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左室腔中部梗阻(MVO)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MVO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3例左室腔中部血流速度≥2.5m/s(最大压差≥25mm Hg)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5例肥厚型心肌病(HCM)与48例非HCM患者左室腔中部均测及特征性收缩中期失落呈刀锋状频谱图,左室中部平均流速3.11 m/s。(2)HCM组与非HCM组比,室间隔厚度(19.12±7.27)mm与(11.63±2.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房大小(42.16±5.70)mm与(39.14±5.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左室腔中部流速(3.08±0.74)m/s与(3.09±0.70)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非HCM组心室率(92.12±20.96)次/min,显著快于HCM组的(74.04±8.5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HCM组出现低血压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者明显多于HCM组。(3)分析非HCM致MVO原因,高血压25例,S形室间隔4例,其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9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诊断MVO具有重要价值。高血压心脏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交感过度激活及正性肌力药是非HCM致MVO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应用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客观和量化的指标.方法:前瞻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心衰组),正常者24例(时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心衰超声指数的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进行比较,同时评价其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心衰超声指数值在心衰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当心衰超声指数值大于≥3时,其诊断慢性有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91.4%、96.8%及80.0%.(2)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衰超声指数值与Log NT-ProBN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3)NYHA Ⅰ、Ⅱ、Ⅲ、Ⅳ级患者的心衰超声指数值分别为1.80±0.80、3.66±1.49、4.96±2.09和6.07±1.78,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来诊断慢性心衰及客观评价其严重程度是可行的,心衰超声指数作为综合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个新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程度与收缩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致密化不全心肌(NC)受累节段,以及其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LVNC患者,并行心功能NYHA分级;依据左室16节段分析法,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中NC受累节段,常规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等。结果31例中,心功能Ⅰ-Ⅱ级5例,Ⅲ-Ⅳ级26例。首发表现为慢性左心功能不全23例。LVNC受累部位依次为心尖、乳头肌,最易受累节段侧壁为心尖段,受累节段与左室射血分数呈中度负相关(P〈0.05)。结论NC累及节段可作为判断致LVNC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心力衰竭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来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基本正常的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整体心功能,为临床评价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功能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客观、量化的指标。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变患者56例和对照组37例,所有入选者均采用我院制定的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力衰竭超声指数进行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脑钠素(BNP)检测结果及纽约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心力衰竭超声指数在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的心力衰竭超声指数分别为2.38±0.92、3.51±0.93、4.35±1.22,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心力衰竭超声指数与血浆BNP高度相关(r=0.822,P〈0.05)。结论应用心力衰竭超声指数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整体心功能是可行的,可作为一个新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舒张充盈类型及肺动脉收缩压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61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肺静脉血流和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评价左室舒张充盈类型,根据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收缩期三尖瓣口返流血液的峰值流速测肺动脉收缩压,同时进行血浆BNP水平的检测。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左室舒张充盈类型及肺动脉收缩压对血浆BNP有显著影响。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浆BNP水平与左室舒张充盈类型及肺动脉收缩压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当左室舒张充盈类型由正常型到限制型逐渐递增时,血浆BNP水平也相应增高,且血浆BNP水平随着肺动脉收缩压的升高而增高。结论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肺动脉收缩压及左室舒张充盈类型与血浆BNP水平密切相关,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超声心动图判断心功能时除常规的指标外,还需考虑舒张充盈类型和肺动脉收缩压,以全面评价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应用心衰超声指数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来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为临床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客观、量化的指标。方法选取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75例和正常组37例,所有入选者均采用我院制订的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进行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BNP检测结果及纽约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心衰超声指数在舒张性心衰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随着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的心衰超声指数值分别为2.00±0.87、3.28±0.90、5.29±1.50。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衰超声指数与血浆BNP高度相关(r=0.86)。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是可行的,心衰超声指数作为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一个新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在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首次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心房颤动(AF)复发的机制及再次RFCA的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首次行RFCA术后AF复发并再次行RFCA的PAF患者73例。患者再次RFCA术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测算LAaEF等左房参数。将所有患者依据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复发机制分为单纯肺静脉(PV)组、上腔静脉(SVC)组和其他部位(non-PV/SVC)组,比较3组患者的LAaEF等参数。另依据LAaEF分为高LAaEF组和低LAaEF组,对比两组患者在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AF复发机制。所有患者再次RFCA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临床特征的区别,筛选再次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机制分组中,PV组的LAaEF明显高于SVC组和non-PV/SVC组。LAaEF分组中,高LAaEF组比低LAaEF组单纯PV机制的比例明显较多,non-PV/SVC机制的比例明显较少。随访过程中,总体复发率24.7%;其中,PV组的复发率为10%,SVC组为10%,non-PV/SVC组为42.4%;高LAaEF组的复发率为10.8%,低LAaEF组为38.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单纯PV机制、non-PV/SVC机制和LAaEF是再次RFCA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PV机制和LAaEF是保护性因素,non-PV/SVC机制是危险性因素。结论:LAaEF对于预判首次RFCA术后AF的复发机制及预测再次RFCA术后AF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