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行紫杉醇动员的26例乳腺癌患者,紫杉醇(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 h)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术后分期以及既往化疗等因素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CD34+细胞数的影响。结果白细胞计数于紫杉醇化疗后中位7d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射rhG-CSF中位4d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总MNC平均(7.89±1.45)×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4.88±1.54)×106/kg。年龄与采集CD34+细胞数显著相关。而其他因素对MNC及CD34+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显著影响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分期和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13例食管癌患者,其中45例中晚期患者接受了化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对11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45例患者进行了联合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检测。分析细胞免疫治疗周期、疗效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前肿瘤血清学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早期食管癌患者CD8+/CD28+T细胞(Tc)比例高于中晚期患者,CD4+/CD25+T细胞(Treg)比例低于中晚期患者(P=0.011、P=0.015)。45例患者治疗后CD3+T细胞(TT)、Tc、髓系树突状细胞(mDCs)比例明显升高(P=0.003、P=0.039、P=0.007)。细胞免疫治疗1个周期14例(A组),2个周期16例(B组),3个周期及以上15例(C组)。A组患者治疗后TT比例明显升高,Treg比例明显下降;B组患者治疗后TT、Tc比例明显升高;C组患者发现了三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其中TT、Treg比例变化较A、B两组更为显著(P=0.003 7、P=0.002)。30例获得客观缓解的患者治疗后TT、Tc、自然杀伤T细胞(NKT)和mDCs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Treg比例则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前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正常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要好于升高的患者(P=0.029)。结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较早期患者免疫失衡更为明显,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的免疫状态,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程度有关,SCC升高可能影响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抗原递呈载体,检测树突状细胞疫苗特异肿瘤多肽在体外对淋巴细胞是否有刺激增殖、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及促进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方法: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分离及培养采用贴壁法;采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功能;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功能;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实验分为肿瘤多肽组(肽+DC-CIK)、DC-CIK组和单纯CIK组进行各项功能检测与比较。结果:在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存在时, 3组细胞均增殖明显。肿瘤多肽组在第4天、第6天(第4天Z=-3.79, P<0.001;第6天Z=-2.95, P<0.01)时,450 nm光密度显著高于CIK组,在第4天时,450 nm光密度显著高于DC-CIK组(Z=-2.02, P<0.05)。培养体系中无IL-2时,各组淋巴细胞均增殖缓慢,各时间点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多肽刺激组多种细胞因子产生量高于单纯CIK组,其中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Z=-2.61, P<0.0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on factor, GM-CSF)(Z=-3.85, P<0.001)、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Z=-3.56, P<0.00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ɑ, Z=-3.40, P<0.001)的分泌量与单纯CIK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多肽刺激组与DC-CIK组相比,除IL-4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Z=-2.15, P<0.05), 其余各项细胞因子分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CIK组与单纯CIK组相比,IFN-γ(Z=-2.44, P<0.05)、TNF-ɑ(Z=-2.26, P<0.05)和GM-CSF(Z=-3.73, P<0.001)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多肽组与DC-CIK组、单纯CIK组在18 h与24 h的杀伤效率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高于其他两组的趋势。结论:树突状细胞疫苗特异肿瘤多肽联合树突状细胞体外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提高多个细胞因子的分泌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得中国人群药物代谢酶CYP3A5基因和GSTP1基因两个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化疗方案,对患者每2周期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进行评估。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LDI-TOF)确定两个位点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该化疗方案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93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CYP3A5 A6986G纯合突变型(GG)的DCR(77.8%),显著高于AA+AG基因型的(57.4%) ( P<0.05);具有GSTP1 A313G突变型(AG+GG)的DCR(81.6%)显著高于野生型(AA)(57.4%)(P<0.05);对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联合分析显示,同时具有GSTP1 AG+GG和CYP3A5 GG基因型的DCR最高,为84.2% (P<0.05)。结论 CYP3A5和GSTP1的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关, GSTP1 A313G突变型(AG+GG)和/或CYP3A5 A6986G纯合突变型(GG)的患者使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近期化疗疗效最好,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对于晚期乳腺癌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影响,为选择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例组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同期选取接受常规方案化疗的2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MOS36-item short forum health survey)的缩减版本SF-12量表作为问卷调查表。在第1个时间点(T1)为治疗前,第2个时间点(T2)为第2周期高剂量化疗前和第4周期常规治疗前,第3个时间点(T3)为高剂量化疗结束3月随访时和常规剂量化疗结束后3月进行调查随访。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剂量化疗组和常规剂量组患者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T2较T1均显著下降(P<0.05),T3较T1两组患者活力和社会功能维度仍显著下降(P<0.05),其他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间点高剂量化疗组较常规剂量化疗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活力和社会功能维度显著下降(P<0.05),T1和T3时间点高剂量化疗组和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导致乳腺癌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活力和社会功能显著下降,但患者高剂量化疗缩短了治疗时间,使患者可更快的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特异性易感基因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同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总结抗肿瘤药肝损伤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设抗肿瘤药物肝损伤分子检测与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将对预测药物肝损伤的发生、指导临床化疗药物使用和新型药物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分离免疫细胞进行高通量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变体(TCR),组库分析的区别及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纯化CD3阳性T细胞和Ficoll-Paque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法制备TCR测序所需样品各1例,提取DNA后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CDR3区域,将扩增得到的PCR产物纯化后构建免疫组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获得的免疫细胞提取DNA后均能够满足TCR免疫组库建库需要,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互补决定簇3(CDR3)区域长度呈高斯分布,来自健康志愿者的TCR具有丰富多样性,肿瘤患者TCR多样性呈寡克隆分布。结论 纯化的T细胞或者直接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均可用于免疫组库构建及后续TCR CDR3受体库高通量测序分析,TCR CDR3多样性可能直接反应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卡培他滨(B组)方案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 A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塞替派60~65 mg/m2 静脉滴注,B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日2次。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2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可评价疗效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1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2例。两组疗效分别为部分缓解9.52% vs. 27.27%(2/21例,6/22例),稳定52.38% vs. 31.82%(11/21例,7/22例),进展38.10% vs. 40.91%(8/21例,9/22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90% vs. 59.09%(13/21例,13/22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95%CI 0.77~15.03)vs. 8.3个月(95%CI 4.01~12.59),1年生存率分别为88.2% vs. 81%,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不良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减少45.45% vs. 26.09%,中性粒细胞减少45.45% vs. 21.74%,血小板减少9.09% vs. 0%,手足综合征0% vs. 13.04%,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乳腺癌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55例 行多西他赛(商品名多帕菲,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动员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 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 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内脏、骨转移情况及化、放疗情况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和CD34+细胞的影响。结果多西他赛化疗动员后中位7d白细胞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 射rhG-CSF中位3d,采集总MNC平均(5.51±1.24)×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2.90±1.38)×106/kg 。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与采集CD34+细胞均显著相关(P<0.05)。化疗的周期数≤6的患者采集平均 CD34+细胞数较周期数≥6患者显著增高(P<0.05)。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既往化疗周期数显 著影响患者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可作为采集CD34+细胞数量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联合体外电磁波热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晚期实体瘤采用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联合体外电磁波热疗治疗,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观察自体细胞免疫治疗3次细胞回输伴随10次热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及临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5例自感疼痛减轻,7例食欲增加,4例恶心减轻,5例睡眠质量提高,10例自感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热疗相关不良反应为皮下脂肪结节。结论:对晚期实体瘤患者采用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联合体外电磁波热疗治疗,在短期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联合治疗的护理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全程系统的专业护理是保障临床安全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