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栓塞的合理诊治.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例急性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例经双侧股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2例经腹主动脉切开取栓术;1例只接受抗凝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2例,2例接受截肢共3条肢体,2例死亡.住院时间4h至122 d,平均(24±55)d.4例患者出院后口服抗凝剂,均无腹主动脉及远端血管栓塞,2例下肢肌力较术前略差.结论 及早抗凝、溶栓和积极手术取栓治疗可提高急性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栓塞的治愈率和降低其病死率;围手术期要重视预防和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积极使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医院内感染性肺炎是常见的医院感染。查明病原菌、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肺部感染的关键。我们对1993年1月~1997年12月108例行呼吸机治疗的呼衰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0例患者(占27.78%)的病原菌分布状态和药敏试验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治疗目标及个体化治疗。方法 :对 1996年 1月~ 1999年 1月 42例SAP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反应期内休克 61 4% ,肺功能不全 2 6 1% ,肾功能不全 11 9% ,病死率14 3%。全身感染期内胰腺假性囊肿发生率 61 1% ,细菌感染 2 5 % ,胰周脓肿 16 6% ,深部霉菌感染 38 8% ,病死率5 5 %。总病死率 19 0 % ,总治愈率 81 0 %。结论 :明确治疗目标 ,采取个体化监护治疗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39例。分为脾动脉瘤手术切除19例和瘤腔内栓塞术组20例。比较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瘤手术切除组中具体手术方式:脾动脉瘤切除术(8例),脾动脉瘤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5例),脾动脉瘤切除和脾动脉重建(5例)和腹腔镜脾动脉瘤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系全身麻醉。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186.7±58.6分钟。在瘤腔内栓塞组,所有患者均系局部麻醉下行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是74.9±19.5分钟。相比脾动脉瘤切除手术,瘤腔内栓塞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没有发现早期死亡病例和30天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2±3.6天。和脾动脉瘤切除术相比,瘤腔内栓塞组的住院时间更短更有优势(4.9±2.8 vs 9.5±4.5天,P0.001)。结论脾动脉瘤切除术和瘤腔内栓塞在治疗脾动脉瘤同样有效可行。瘤腔内栓塞术具有较小的创伤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周围血管损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周围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分别为148和42例,平均年龄28.5岁.结果:165例经急诊手术探查明确诊断,25例出血暂止、血循环稳定者经反复临床观察、彩色多普勒及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损伤的性质和部位.采用以血管重建为主的多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血管通畅率为93.8%,死亡3例,截肢10例,肢体遗留感觉、功能障碍5例,切口感染6例,化脓性关节炎1例.结论:对于周围血管损伤,结合手术探查及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早期手术、灵活运用血管吻合等多种手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挽救患者的肢体.围手术期溶栓、抗凝及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对于有效的手术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IL-8及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CRP、IL-6、IL-8及FIB在DVT急性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48岁,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余,曾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外院行超声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于2004年4月20日转入本院。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阳性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正常。增强CT:于胰腺后方发现高密度椭圆形占位,约6·5 cm×6·0 cm×5·0 cm(图1)。内脏血管造影:腹腔动脉(celiacartery,CA)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共干(celiomesenteric trunk,CMT),动脉瘤位于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图2,3)。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上腹部正中切口进腹,打开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于胰体…  相似文献   
8.
叶雨生  余昌俊 《安徽医药》2004,8(5):345-34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2例患者施行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窄术,并同时行浅静脉手术.结果患者浅静脉曲张,下肢沉重及肿胀均消失,足靴区溃疡愈合,无继发血栓形成.结论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笮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血管损伤的合理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17年问收治的190血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各种诊断方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以判别。结果具备周围血管损伤确切体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而直接手术探查165例,其中漏诊而再次手术5例。可疑血管损伤,经临床观察、适时彩色多普勒检查,最终确诊10例,动脉造影/DSA9例,其中创伤性动静脉瘘6例,假性动脉瘤2例,臀下动脉破裂1例。10例截肢病例中2例为可疑血管损伤在住院观察中未作进一步检查而延误诊断所致。结论详细了解外伤史及初次手术史记录、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可以有效地诊断出具有确切体征的周围血管损伤,对可疑血管损伤者严密观察,必要时辅以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