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报道了6例病人(1男5女),年龄在24至59岁之间。4例女病人中有3例为多毛症,1例为库兴氏综合征,经静脉给予0.25毫克β1-24A-CTH刺激后,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分泌增加,P<0.002。其实验方法是:所有病人随意钠吸入每天为40~60Eq/day,两周内不服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对胰岛的研究不断深入,己发现胰岛激素可受到多种其它内分泌激素的调节。糖皮质激素对胰岛 B 细胞(胰岛素细胞)影响的研究较多,对 A 细胞(胰高血糖素细胞)的影响,国外虽有少数报导,但其结果不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模方法成功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黄芪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mg·kg-1·d-1),另设假手术组,各组大鼠数量均为8只。黄芪提取物各治疗组给予上述对应的各药物剂量ig给药,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ig给予20 mL·kg-1·d-1的生理盐水,连续饲养4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电镜法分析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和血管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心肌细胞坏死严重,完整的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P<0.05),胶原含量显著增加(P<0.01),内皮细胞缺失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提取物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相对规整,胶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新生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P<0.05),内皮细胞形态相对完整,数量也明显增多(P<0.05),VEGF及CD3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黄芪提取物可明显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紊乱状态,促进受损心肌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116例年龄在28-71岁妇女进行宫颈防癌普查,采用宫颈刮片应用核组成区嗜银蛋白方法检测(简称Ag-NOR方法)。依据Ag-NOR颗粒数量,大小进行定量研究,正常刮片标本Ag-NORs颗粒讦数为1-1.5个,宫颈中度或重度糜站起来烂病人Ag-NORs颗粒讦数平均为1.5-2.5个,非典型增生平均为2.8-3.4个,宫颈癌平均计数为3.8-4.1个,检测结果表明Ag-NORs数量,大小与病变程度成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HPS患者23例,根据不同病因分为感染相关性HPS、肿瘤相关性HPS和风湿免疫病相关性HPS,同时收集25例健康人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人血清sHLA-G水平,并与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PS患者组血清sHLA-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对HPS患者组中不同病因人群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检测HPS患者血清sHLA-G水平与采血当日WBC、Hb、Plt、ALT、AST、LDH、ALB、TBil、DBil、IBil、Cr、BUN、TG、纤维蛋白原、铁蛋白的相关性发现,其与血小板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sHLA-G水平在HPS患者中升高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感染、肿瘤、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以及一些细胞因子的刺激等,sHLA-G还可以抑制NK细胞活性,导致异常免疫风暴形成,在HPS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豫西南地区回汉族成人手部足部形态学及遗传学表型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形态学测量身高、体质量及手足等指标,捺印法研究手部肤纹学,观察手足遗传表型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豫西南回族成人男女手宽、足长、足宽分别为(8.27±0.55、23.10±1.20、9.34±0.83)、(7.41±0.44、20.50±1.23、8.79±0.69)cm,汉族男女为(8.56±0.09、24.57±1.33、9.47±0.70)、(7.74±0.36、22.46±1.21、8.91±0.85)cm;双手指纹嵴线总数回族男女为(135.06±19.87)、(125.50±20.44)个,汉族男女为(144.46±14.08)、(129.20±20.34)个,回汉族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掌纹t距比(tPD)、atd角、a-b嵴线数分别为16.07±6.46、(44.61±8.66)°、(34.04±5.47)个,汉族分别为16.53±6.27、(43.19±9.52).、(36.73±4.22)个;回族利手、指甲形状、拇指类型、利足、指足趾长右型率分别为90.01%、38.52%、85.59%、70.47%、56.92%,汉族分别为89.33%、45.26%、70.91%、96.98%、74.89%,回汉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豫西南地区回汉族成人手足形态、指掌纹、遗传表型多数指标存在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D1(PKD1)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以PKD1为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PKD1及其特异性阻断剂CID755673对EP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的影响。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析PKD1及CID755673干预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微血管和内皮细胞变化以及VEGF、KDR表达的影响。结果: EPCs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PKD1可明显上调EPCs中VEGF和KDR的表达水平。大鼠心肌梗死动物实验结果表明,PKD1干预后的大鼠心肌组织排列较为有序,结构较为清晰,内皮细胞胞膜光滑、完整,周细胞可见,心肌组织中的VEGF和KDR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 PKD1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VEGF介导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按照WHO淋巴瘤分类标准,经病理确诊的30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长期生存率、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0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以男性患者居多,中位发病年龄45岁,年轻患者鼻外型较多见,且更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清蛋白常有异常,且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血红蛋白下降、血清清蛋白下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鼻外型多见,更多伴B症状、噬血细胞综合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高,骨髓累及发生率较高,临床分期更晚,实验室检查异常更多.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是否鼻腔来源、有无B症状、有无骨髓累及、是否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IPI评分、临床分期、治疗方法,以及有无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乳酸脱氢酶、清蛋白水平异常,有无肝功能损伤等因素,均可影响预后;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有无血清LDH升高及有无骨髓累及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多见于中年男性,侵袭性高,病初临床表现多样.相比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鼻外型患者发病年龄更轻,实验室异常更明显,更易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更易累及骨髓,预后更差.有无血清LDH升高及有无骨髓累及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