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30例垂体大腺瘤病人用1.0T磁共振定位,Gamma-plan计划系统规划,等剂量曲线45%~60%(平均49.7%),周边剂量12~35Gy(平均22.9Gy),中心剂量24~70Gy(平均45.4Gy).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治疗。分析治疗后垂体大腺瘤病例,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随访12~60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完全消失6例(20%),肿瘤缩小19例(63.3%),无变化5例(16.7%);19/20(95.5%)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症状改善,临床症状好转,1例过早绝经(年龄36岁);5/10(50%)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体积缩小.症状改善。结论 伽玛刀对于垂体大腺瘤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疗神与腺瘤的举类型、体积、照射剂量、剂量体剂、MRI信号特征密切相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伽玛刀治疗颅底大病灶的效果。方法伽玛刀治疗颅底大病灶36例,随访30例,肿瘤周边剂量11~15Gy(13.7Gy),肿瘤直径为35~52mm(41mm)。结果随访1~9年,肿瘤的生长控制率为83.4%,临床表现改善率为43.4%(13/30),无变化40%(12/30),加重16%(5/30),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13%(4/30),因症状加重接受手术者5例。结论对身体状态难以耐受或拒绝手术的颅底大病灶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颅高压表现,伽玛刀可作为初始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伽玛刀治疗后的肿瘤内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内出血的原因。方法:在伽玛刀治疗的345例颅内肿瘤病变患者中,发现3例有肿瘤内出血,分析了他们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2例经保守治疗基本痊愈,1例恶化。结论:对于那些曾有过肿瘤卒中史、高血压病史或肿瘤血运丰富的病人行伽玛刀治疗后应警惕发生肿瘤内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按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18例直径大于3 cm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采用体积分割的方式予以2~4次伽玛刀治疗,首次治疗一般选择肿瘤的基底部,边缘剂量为13 Gy,其后每次治疗间隔3~12个月,边缘剂量根据肿瘤的缩小情况以及解剖位置取12~13 Gy,并保证9 Gy的剂量曲线不与视神经和视交叉重合。结果 随访6~51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在第1次伽玛刀治疗后3~6个月就可见病灶明显缩小,5例患者在首次治疗3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3%~46.6%,平均缩小36.7%,13例患者首次治疗6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8%~65.5%,平均缩小47.1%。随着剩余分次伽玛刀治疗的完成,病灶继续缩小。所有患者在伽玛刀治疗后未出现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中15例患者在第1次治疗后3~6个月后症状就得到改善,3例患者复查中症状无明显变化,症状改善率为83.3%。结论 采用从基底部开始的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作为此类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Gal-3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将垂体腺瘤标本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IHC)分别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侵袭组垂体腺瘤中Gal-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组.结论 垂体腺瘤细胞过度增殖,是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产生的基础.Gal-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Gal-3可能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促进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导致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蛋白水平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非侵袭性和4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Gal-3和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Gal-3和Bcl-2的蛋白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显著增高(P<0.01)。侵袭性腺瘤组中Gal-3和Bcl-2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Gal-3和Bcl-2的表达增高有相关性。Gal-3和Bcl-2在抗凋亡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经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切除中颅窝底肿瘤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经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中颅窝底肿瘤25例。脑膜瘤全切除16例(80%),次全切除4例。入侵海绵窦内巨大垂体腺瘤次全切除与大部切除各2例。骨巨细胞瘤全切除1例。无死亡。术后Karnofsky记分显著改善(90.8±13.2,P<0.001)。本入路因明显扩大了颅底显露角度,便于清除颅底病变骨质,明显缩短了肿瘤显露距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牵拉,有利于切除鞍旁及海绵窦内肿瘤。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9年5月~1998年4月共收治颅脑外伤853例,发现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elayedtraumaticintracranialhematoma,DTICH)46例,占同期颅脑外伤住院病人的5.4%。笔者对46例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临床特点,并对DTICH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72岁,平均42.1岁。其中<20岁4例,>60岁15例,50~60岁14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打击伤8例,坠落伤5例,摔伤5例。着力部位:枕部27例,顶枕部11例,颞顶部5例,额部3例。受伤方式:加速性损伤8…  相似文献   
9.
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远离手术部位的脑内出血是一罕见的并发症。1978年Haines 等报道5例颅后窝术后幕上脑内出血,发病率约占0.6%。本文报道3例。例一:66岁,女性,患进行性听力丧失和眩晕二年。体查发现右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痛觉减退,右耳听力下降和共济失调。CT 扫描提示右侧听神经瘤(3×4cm),无脑室扩大。既往除有高血压外无其他异常,血液检查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术中行  相似文献   
10.
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巨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报告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最大直径20~39 mm)、巨型(≥40 mm)垂体腺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41例患者,均采用一侧眶上额下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结果 114例(80.9%)同时达到全切肿瘤实质、切除鞍上肿瘤壁及电灼鞍内肿瘤壁的三项目的;27例为次全切.129例(91.5%)患者术后3日内可以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死亡.结论本组病例表明,对大型、巨型垂体腺瘤,采用额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全切率高,手术损伤少,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良好.作者认为,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而言,这是一种损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