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青年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特点,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6220例(7415侧)病人进行回顾性同期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青年组(18~44岁)804例(860侧),中年组(45~64岁)1976例(2323侧),老年组(≥65岁)3440例(4232侧)。结果 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病人的病程时间长、女性比例高、单侧疝比例高、腹部手术史少、体重指数低(P=0.000)。青年组的斜疝比例高,直疝、复合疝、复发疝、IV型疝比例低(P=0.000)。青年组的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和轻量大网孔补片比例高(P=0.000)。青年组的手术时间长(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P=0.000)。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在术后第1天疼痛分数、术后2周恢复非限制性活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有1例复发,中老年组有13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无严重并发症(需要手术干预)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低(P=0.000),其他普通并发症(如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和肠麻痹)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斜疝为主,病程较长,合并症较多,LIHR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式选择取决于术者的临床经验。青年疝病人建议选择轻量大网孔补片,复杂病人推荐行TAP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策略对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胃癌肝转移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28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初始可切除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231例, 女性51例, 年龄[M(IQR)]61(14)岁(范围:27~80岁)。根据外科治疗决策将患者分为根治组和姑息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治疗组的生存曲线, 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种因素的HR, 通过多因素分析控制混杂因素, 评估不同手术策略对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模型, 评估并描述定量资料与预后间的详细关系。引入X-tile作为辅助工具, 确定定量资料在患者生存分析中的关键阈值。最后应用分层分析筛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潜在获益人群。结果 (1)282例患者中, 根治组118例, 均完成原发灶和转移灶的R0切除或局部物理治疗;姑息组164例, 包括胃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瘤姑息性切除52例, 仅胃原发肿瘤的根治性切除56例, 胃原发肿瘤的姑息性切除4...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特点,探讨腹腔镜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的5050例病人(6047侧)的临床资料。其中<65岁组2279例(2622侧),65~80岁组2332例(2883侧),>80岁组439例(542侧)。结果 老年病人(65~80岁组和>80岁组,下同)的男/女比、手术史、双侧疝、直疝、复合疝、Ⅲ型疝、Ⅳ型疝(复发疝)比例高于中青年病人(<65岁组,下同)(P=0.000)。>80岁组的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比例最高,65~80岁组的TEP比例最高。重量型补片(HWM)的使用和机械性固定的比例在>80岁组最高,<65岁组最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访时间18~60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三组在单侧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2周和4周恢复非限制性活动病例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病人双侧手术时间长于中青年病人(P=0.001),三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比较,>80岁组最长,<65岁组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共有13例复发(0.021%)病例,老年病人的复发率高于中青年病人(P=0.006)。并发症依次为血清肿、尿潴留、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和肠麻痹,其中,病人的尿潴留发生率>80岁组最高,<65岁组最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对于术前评估合格的老年腹股沟疝病人,LIHR是安全、有效、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技术优劣。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传统中间入路组(中间组)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尾侧组),并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CME完成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75例病人,其中中间组35例,尾侧组40例,两组病人基线水平(除CA19-9外)、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除肠管长度(24 cm vs.22 cm)、A线长度(9.8 cm vs.9.4 cm)、B线长度(9.0 cm vs.8.5 cm)、切除系膜面积(112.4 cm2 vs.109.0 cm2)、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9枚 vs.19枚)、淋巴结清扫合格率(97.1% vs.97.5%)、CME完成率(80% vs.8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体重指数(BMI)≥25]为影响CME完成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结论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安全性、可行性、短期疗效、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CME完成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需更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2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209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胃癌病人的临床和手术资料。结果: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70例,近端胃切除术9例,全胃切除术30例;腹腔镜下D1+α淋巴结清扫37例,D1+β淋巴结清扫32例,D2淋巴结清扫140例。手术时间为(218.3±54.4)min,术中出血量为(201.2±188.1)mL。手术近、远端切缘距离为(4.5±2.0)cm和(4.6±2.1)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9.1±9.7)枚。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获取数分别为(16.4±8.4)枚和(21.9±10.2)枚。25例(11.9%)病人发生吻合口漏、腹腔内出血、小肠梗阻等并发症。根据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病人100例(47.8%),ⅠB期病人21例(10.0%),ⅡA期病人8例(3.8%),ⅡB期病人31例(14.8%),ⅢA期病人13例(6.2%),ⅢB期病人18例(8.7%),ⅢC期病人18例(8.7%),中位随访时间31(2~60)个月,死亡率15.8%(33/209),肿瘤复发率16.3%(34/209),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80.9%,5年无病生存率79.6%。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与早期胃癌一样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肿瘤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边界的手术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134例病人,其中57例病人以SMA左侧为D3根治术的边界(SMA组),77例病人以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为D3根治术的边界(SMV组)。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饮水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SMA组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均高于SMV组[(471.4±285.6)mL vs. (352.2±305.7)mL,(7.0±4.9)d vs. (5.7±2.0)d,P=0.023和P=0.037]。SMA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大于SMV组[(26.5±6.7)枚vs. (21.3±7.8)枚,P<0.0001],其余术后病理学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MV组(28.1% vs. 13.0%,P=0.045),乳糜漏和腹泻的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 vs. 1.3%,P=0.083;8.8% vs. 2.6%,P=0.135)。结论 以SMA左侧为边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可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作为外科主要技术形式的微创外科,虽已经过快速发展的30年,也因本次疫情获得一个暂停下来深刻反思的机会。在疫情当下及后疫情时代,微创外科发展的使命并未改变,要把手术做的更快、更好、出血更少、性价比更高。在临床实践中,应当提高对临床潜在传染病风险的认识。结合腹腔镜手术的特点,从手术指征把握、气腹管理、气溶胶管理和手术室防护等多个层面做好疫情防控及职业防护工作。同时,通过疫情,我们也看到了微创外科在外科教学、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方面存在的价值及问题,如何化“危”为“机”成为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重视教育、鼓励创新、医保控制费用仍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其在诊断、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消化道重建方式等均有别于胃上部癌。目前,胃癌保功能手术得到广泛关注,近端胃切除(PG)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除需保障充分的肿瘤根治之外,患者术后短期的顺利恢复与长期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近端胃术后消化道重建对此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已成为上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远处转移率高,预后较差。其特殊的发病部位及上皮来源,决定了其临床特点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手术策略。得益于近年来胃癌保功能手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在面对不同肿瘤部位时拥有更多的吻合方式选择。本文作者将结合个人经验,介绍并探讨不同分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腹腔镜下手术的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