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髓质海绵肾(medullary sponge kidney,MSK)普通人群发病率1/5000~1/20000,临床并不少见。而MSK合并慢性肾小肾炎却不常见,临床容易误漏诊,现将我们诊断和治疗的1例报告如下并对其误漏诊原因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坚骨胶囊联合常规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吡啶片1.0 g,口服,bid;塞来昔布胶囊0.2 g,口服,bid。观察一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伦磷酸钠70 mg,每周1次。观察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坚骨胶囊1.75 g,口服,tid。3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体征,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度指标,骨代谢生化指标,各部位骨密度值和足跟骨强度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二组患者总有效率>观察一组>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枕墙距、指地距、颌柄距、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度指标、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双氢嘧啶脱氢酶(DPD)、I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ICT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均低于对照组;胸廓活动度、脊柱前弯受限、脊柱活动度、甲状旁腺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各部位骨密度值及足跟骨强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一组与观察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坚骨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探讨体内微量元素铜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内微量元素铜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试验组:72例活动性RA患者,予以双重滤过血浆置换2~3次,两次之间间隔1周。对照组: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10名予以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各1次。试验组根据首次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滤出液的颜色分为试验1组:血浆滤出液呈墨绿色;试验2组:血浆滤出液呈绿色和黄绿色。应用电喷雾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试验组血浆滤出液中与绿色物质相关的成分(结论表明绿色相关成分为铜的化合物)。应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定量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铜含量及首次血浆滤出液铜含量。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铜含量及首次血浆滤出液铜含量;比较两试验组铜含量与疾病活动指数的关系。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浆滤出液的颜色。结果①试验组首次血浆滤出液铜、血清铜含量分别为(3.61±1.12)mg/L,(2.46±0.7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0.21)mg/L,(0.72±0.19)mg/L](P<0.01)。试验1组疾病活动指数、铜含量分别为39±8,(3.9±0.9)mg/L,明显高于试验2组[26±6,(2.6±0.4)mg/L](P<0.01)。②试验组血浆滤出液呈绿色,对照组血浆滤出液呈黄色。③血浆滤出液中绿色物质为铜的化合物。结论体内微量元素铜的升高与RA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1993年10月~1998年6月应用神经络素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5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诊断为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疼痛的患者共89例,男64例,女25例;年龄23~60岁;患糖尿病时间4~12年;肢体疼痛时间2个月~3年;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3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51例;控制血糖治疗应用胰岛素者47例,口服降血糖药者42例。8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应用神经络素穴位注射治疗者57例,为治疗组;单纯肌肉注射者32例,为对照组。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通过…  相似文献   
5.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影响,评价DFPP对RA的作用。方法RA活动期患者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DFPP治疗2~3次,比较单次DFPP前后血RF、CRP和ESR的变化,并观察疾病的活动性与置换出血浆颜色的关系。结果DFPP后RF、CRP和ESR下降率分别为22.55%、57.08%和50.48%,均明显低于置换前(P均〈0.001)。活动期RA患者置换出的血浆呈墨绿色、绿色或黄绿色;墨绿色混浊,黄绿色清亮;墨绿色者疾病活动指标(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CRP、ESR),均明显高于绿色和黄绿色患者(P均〈0.001)。结论DFPP能明显降低RA活动期患者的RF、CRP、ESR;患者置换出的血浆呈墨绿色、绿色或黄绿色;颜色深浅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疾病活动性越高,颜色越深且越混浊。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相似文献   
7.
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IgA肾病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9岁。主因双踝关节肿痛4a,双膝关节肿胀疼痛2a,加重40d入院于200708—12。患者于4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踝关节疼痛肿胀,无明显腰背僵硬疼痛,查尿常规,潜血(+++)、蛋白(++),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2004—07于北京某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示:光镜所见:PAS染色:2条皮质肾组织,15个小球,肾小球体积正常,4个肾小球硬化(26.7%)。其余肾小球见节段、轻度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基质增宽,小部分毛细血管袢开放不良,见2处球囊粘连(13.3%),其中1处伴节段硬化(6.7%),未见新月体,包曼囊壁节段性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颗粒变性,肾小管灶状萎缩(20%),见少量蛋白管型。间质见灶性,轻度炎性细胞浸润,炎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灶性、轻度纤维化(10%)。肾动脉壁轻度增厚,可见细小动脉壁透明样变性。PAM、MASSON染色:旁系膜区可见中量半球状嗜复红蛋白沉积,基底膜不厚,未见双轨及钉突。  相似文献   
8.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软骨及骨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世界人群中RA的患病率达1%,是目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遗传和临床特点的异质性为RA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临床观察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及触珠蛋白(HPT)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痹胶囊。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美国风湿病学会评分(ACR 20、ACR50)、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同时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以了解其临床应用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降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P<0.05),尤其在麻木、怕凉等症状改善尤为显着;治疗1 a后治疗组ACR20、ACR50分别为88%、74%,显着高于对照组66%、60%(P<0.05);通痹胶囊能够更好降低IL-1、IL-6、TNF-α含量。两组在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联合应用通痹胶囊及慢作用药改善怕凉、麻木等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并分析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患者就医行为特点及规范化治疗状况。方法 对2018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6家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PsA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首诊及确诊科室,就诊及确诊时间, 随诊时间间隔及传统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或生物制剂的应用情况。结果 参与调查的共133例PsA患者,平均年龄(47±11)岁,男女比例为1.3 ∶1,病程(16±8)年。患者首次就诊科室最多的为风湿免疫科(37.6%, 50/133),其次为骨科(24.1%, 32/133)和皮肤科(23.3%, 31/133);首诊确诊率以风湿免疫科为最高(78%,39/50),其次为皮肤科(19.4%,6/31);从患者首次就诊到确诊PsA的中位时间为7.6个月,首诊于风湿免疫科的患者确诊时间明显少于其他科室;仅有37%患者规律随诊,随诊时间间隔≤3个月,17.3%患者随诊间隔3~6个月,40.2%患者随诊时间间隔超过1年。48.8% PsA患者本次调查时段就诊前未接受规范化治疗,1/3的患者未应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在治疗药物方面,PsA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者最多,占58.3%,其次为来氟米特20.5%,生物制剂19.7%,均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结论 PsA患者首诊科室分布广泛,确诊科室以风湿免疫科为首,PsA患者首诊及确诊时间延误,约半数患者治疗及随诊不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