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腰椎全板减压术后顽固下腰痛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分析腰椎全板切除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0年作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69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腰痛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手术前后下腰痛程度的变化将病例分为无残存下腰痛(lowbackpain,LBP)组和残存LBP组,针对术前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使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残存下腰痛的临床预测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两组间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腰椎前突角、腰椎活动度和手术减压范围与术后残存下腰痛密切相关。残存LBP组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突和活动度分别为(22.27°±3.12°)和(22.91°±2.31°),显著低于无残存LBP组患者的腰椎前突和活动度(37.23°±2.19°)和(31.66°±1.52°),P值分别为0.000和0.002;而残存LBP组的减压节段(2.77±0.19节)明显高于无残存LBP组(1.70±0.10节),P值为0.000。[结论]对于术前腰椎前突减小,腰椎活动度下降的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施行多节段的腰椎全板减压容易导致术后顽固性下腰痛的出现,应引起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后伤口血肿形成的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术治疗312例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神经症状恶化并经MRI检查证实为血肿形成18例,一经确诊马上实施血肿清除术。结果所有病例二次手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病例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的病例。结论手术后血肿形成是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清除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失稳对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组织、黄韧带内炎性因子和炎性细胞浓度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自2010年1月-2011年7月间收集我院行腰椎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40例,术中分别切取失稳节段与邻近正常节段椎间盘组织、关节突关节组织、黄韧带组织,采用ELISA法分别比较两组标本的IL-1β、IL-6、TNF-α的浓度;采用高倍镜下计数法比较两组标本中CD20、CD45、CD68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结果】失稳节段与邻近正常节段比较:IL-1β、IL-6、TNF-α3种因子在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组织中的含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黄韧带组织中;IL-1β浓度在两组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节段的B细胞CD20、T细胞CD45、巨噬细胞CD68在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高于临近节段(P〈0.05),而在黄韧带组织中三种细胞的阳性数量无统计差别.【结论】腰椎失稳造成的脊柱异常应力的增加,引起三关节复合体及韧带组织创伤性炎性反应,导致椎间盘和关节突组织的炎症细胞和炎性因子的聚集.局部炎症因子的增加会导致腰痛,并进一步破坏椎间盘及关节,增加腰椎不稳,成为腰椎失稳性疼痛的只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ELP)治疗氟骨症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并采用后路手术治疗FCS患者44例,20例采用锚定法完成ELP(研究组),另24例采用常规丝线悬吊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24个月,对手术前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作统计分析。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明显改善,轴性症状发生率锚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小于0.01)。24个月随访,研究组未见锚钉的松动,两组患者均未见"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ELP与传统丝线固定ELP相比,固定椎板更牢靠,同时避免了对门轴侧关节囊和椎旁肌的干扰,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轻微,临床疗效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不同危险因素与术后C5神经麻痹发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54例。 按术后是否发生C5神经麻痹分为:麻痹组,20例;无麻痹组,234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危险因素与C5神经麻痹发生的关系,分析可能影响C5神经麻痹发生的致病因素。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24.9±2.6)月,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改变的危险因素中,术后CCI(t=10.015 P<0.05),开门角度(t=5.125 P<0.05),脊髓后移(t=10.159 P<0.05),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内缺血信号、后纵韧带骨化、椎间孔狭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C5神经麻痹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髓后移,开门角度,颈椎术后CCI与C5神经麻痹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OR(95%CI)值分别为3.542(2.465~9.254)、2.035(1.684~2.359)、9.126(4.425~17.273)。结论:在术中开门角度过大;术后CCI较大以及术后脊髓后移较大是引起颈椎单开门管成形术后发生C5神经麻痹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对于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目前大多存在诱导物价格昂贵、制备困难或细胞培养周期长、成骨能力低等缺点,近年研究发现浓缩血小板中存在的生长因子有诱导骨再生的作用.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方法:从8只兔双侧股骨大转子抽取骨髓,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分为两组,实验组用含1%富血小板血浆的DMEM进行干预,对照组加入普通DMEM条件培养液.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原代培养细胞24~36 h后开始贴壁,10~12 d细胞融合成单层.实验组细胞培养第2天已贴壁,第6天细胞大部分融合;对照组细胞形态学变化较实验组晚出现1~3 d.培养第2,6,10,14天,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和茜素红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生长良好,生化指标稳定,表现出与典型的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证实富血小板血浆能促进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并能促使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对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根据MP不同用法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术中减压前30 min应用MP 1000mg,静脉输液,术后应用MP 80mg,静脉输液,qd×5d;B组24例:术中减压前30min应用MP 1000mg,静脉输液,术后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输液,qd×5 d;C组22例:术后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输液,qd×5d。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按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前3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3组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中减压前30min和术后应用MP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学者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颈椎椎体骨小梁减少、变细、甚至穿孔,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导致颈椎椎体变形,又与颈椎病发病有哪些关系呢? 目的:通过测量、比较骨质疏松症合并颈椎病后的颈椎形态学改变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方法:以40例腰椎骨密度正常、无颈椎病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平均32.5岁;30例确诊的颈椎病为颈椎病组,平均43.6岁;46例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为合并骨质疏松症组,平均58.6岁。116例受试者拍摄X射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椎体矢状径和椎体高度/矢状径比、椎管/椎体矢状径比。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组的椎体高度下降、矢状径变长(P < 0.05),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变小(P < 0.05),椎体变形以椎体高度下降与矢状径延长而变得扁平为主要特点。提示骨质疏松导致颈椎椎体变形,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存在相关性,并可能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2例,其中18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锚钉内固定,15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丝线固定术、9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手术前后JOA评分、颈肩痛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锚钉内固定组、丝线固定组、单纯减压组术前术后各组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术后颈肩部疼痛评分锚钉内固定组优于其他两手术组(q检验,P<0.05).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后路椎板成型和椎板减压是治疗混合型OPLL的有效方案;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锚钉内固定对术后颈肩痛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