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全板减压术后顽固下腰痛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分析腰椎全板切除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0年作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69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腰痛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手术前后下腰痛程度的变化将病例分为无残存下腰痛(lowbackpain,LBP)组和残存LBP组,针对术前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使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残存下腰痛的临床预测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两组间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腰椎前突角、腰椎活动度和手术减压范围与术后残存下腰痛密切相关。残存LBP组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突和活动度分别为(22.27°±3.12°)和(22.91°±2.31°),显著低于无残存LBP组患者的腰椎前突和活动度(37.23°±2.19°)和(31.66°±1.52°),P值分别为0.000和0.002;而残存LBP组的减压节段(2.77±0.19节)明显高于无残存LBP组(1.70±0.10节),P值为0.000。[结论]对于术前腰椎前突减小,腰椎活动度下降的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施行多节段的腰椎全板减压容易导致术后顽固性下腰痛的出现,应引起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后伤口血肿形成的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术治疗312例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神经症状恶化并经MRI检查证实为血肿形成18例,一经确诊马上实施血肿清除术。结果所有病例二次手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病例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的病例。结论手术后血肿形成是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清除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To evaluate clinical effects of subtotal corpectomy and three column stabilization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 including the fracture vertebra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on severe multilevel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 Methods:Eleven cases of severe multilevel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subtotal corpectomy and three column stabilization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 including the fracture vertebra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The reduction, height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 the neurological recovery, the Cobb’s angle and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s:All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5 cases achieved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there was no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in all cases , for the height of the fracture vertebra which was not severe was (40.7±5.1)% before operation (72.7±4.7)%,and the Cobb’s angle was (29.2±6.3)°before operation (9.2±3.1)°. For the severe vertebra Cobb’s angle is (15.6±1.4)°kyphosis before operation,(19.7±2.7)°lordosis after the operation;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was (81.2±3.2)% before the operation and zero after the operation. Conclusion: This therapeutic method may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evere multilevel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对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根据MP不同用法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术中减压前30 min应用MP 1000mg,静脉输液,术后应用MP 80mg,静脉输液,qd×5d;B组24例:术中减压前30min应用MP 1000mg,静脉输液,术后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输液,qd×5 d;C组22例:术后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输液,qd×5d。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按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前3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3组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中减压前30min和术后应用MP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学者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颈椎椎体骨小梁减少、变细、甚至穿孔,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导致颈椎椎体变形,又与颈椎病发病有哪些关系呢? 目的:通过测量、比较骨质疏松症合并颈椎病后的颈椎形态学改变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方法:以40例腰椎骨密度正常、无颈椎病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平均32.5岁;30例确诊的颈椎病为颈椎病组,平均43.6岁;46例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为合并骨质疏松症组,平均58.6岁。116例受试者拍摄X射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椎体矢状径和椎体高度/矢状径比、椎管/椎体矢状径比。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组的椎体高度下降、矢状径变长(P < 0.05),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变小(P < 0.05),椎体变形以椎体高度下降与矢状径延长而变得扁平为主要特点。提示骨质疏松导致颈椎椎体变形,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存在相关性,并可能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 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段退变的评估采取两种方式:(1)为X光影评定,即在X线侧位片上定义X线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的新生骨赘或 者原有骨赘增大;或者出现前纵韧带钙化。(2)为核磁共振(MRI),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的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同时通过颈椎活动度及椎间高度来进行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X线片随访及MRI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8个月。符合观察标准的节段共计82个。患者术后3 d椎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前X线过伸、过屈位的颈椎活动度相比,颈椎活动度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3 d对比,差异没有统 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发生。患者的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未出现新生骨赘或者骨赘增大的节段、前纵韧带钙化。通过MRI影像学观察 ,末次随访、术后3 d与术前相比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结论:C3~C7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患者不会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疗效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脊柱外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28例,年龄(62.14±7.85)岁,患者均行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详细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功能评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应用健康调查问卷简化版(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的影像学参数的改变,包括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侧弯的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冠状面平衡(CBD)、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的匹配度(PI-LL)、双肩高度差。结果:术中1例患者出现硬脊膜损伤,余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t=-5.56、-5.70,均P<0.001),SF-36生理功能总分和心理功能总分较术前显著增高(t=-25.15、-10.6,均P<0.05)。影像参数方面,患者术前Cobb角为(24.11±1.36)°,末次随访时为(5.04±1.70)°,末次随访时Cobb角显著下降(t=-6.62,P<0.001),平均侧弯矫形率为79.09%,末次随访时SVA(t=-3.23,P<0.05)及CBD(t=-4.59,P<0.001)、双肩高度差(t=-5.49,P<0.001)、PI-LL(t=-5.27,P<0.00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现象。结论: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有明确的疗效,可以较好的重建并维持患者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腹侧受压颈椎病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6采用一期颈椎后路扩大开门角度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32例脊髓腹侧受压颈椎病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术后以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颈肩痛及四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各节段平均椎板开门角度为(59.6±15.5)°,均30°。32例获得12~36(20.7±7.4)个月随访,术后复查MRI显示所有患者脊髓充分后移,脊髓腹侧减压满意。术后2例出现轴性症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1例术后3 d出现单侧C5神经根麻痹,术后40 d功能完全恢复。术前JOA评分为(7.0±1.6)分,术后10 d为(11.4±1.4)分,术后6个月为(15.3±1.5)分;术后10 d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后10 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3.8±14.8)%,神经功能改善评价为优。结论颈椎后路扩大开门角度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脊髓腹侧受压颈椎病手术操作安全,疗效可靠,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眼用温敏型小檗碱白蛋白纳米粒原位凝胶(Ber-BSA-NPs-Gel),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泊洛沙姆407(F127)和泊洛沙姆188(F68)为凝胶基质,以凝胶胶凝温度为考察指标对处方进行优化;去溶剂化法制备小檗碱白蛋白纳米粒(Ber-BSA-NPs),冷溶法制备Ber-BSA-NPs-Gel;使用NDJ—1型黏度计测定凝胶黏度;以模拟泪液为释放介质、UV法考察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经过处方优化,确定原位凝胶基质的处方为26% F127和4% F68,优化处方在30.9 ℃为自由流动的液体,经泪液稀释后在34.2 ℃能够发生相变形成凝胶。体外释放结果表明Ber-BSA-NPs-Gel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结论 制备得到的眼用温敏凝胶符合眼部应用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氟骨病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canal stenosis,FCCS)术后血肿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ELOP)治疗的FCCS患者329例.18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神经症状恶化,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73岁,平均56.9岁.确诊时间为术后1-5d,通过复查MRI确定损伤原因均为血肿形成(发生率为5.47%),一经确诊立即局部穿刺减压,俯卧位制动,及时行二次手术探查和脊髓减压. 结果 18例患者神经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恢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为(7.44±1.25)分,术后12个月为(12.6±2.1)分.对脊髓损伤确诊时间和二次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量绘制散点图,建立直线相关方程Y=6.240 7-0.777 8X(F=9.89,P<0.01),两者存在线性负相关,获得早期治疗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的患者.结论 血肿压迫是FCCS患者术后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严格止血、术后交替双侧卧位是有效的预防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