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股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臂外侧穿支皮瓣治疗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新鲜尸体10具(20侧),使用动脉显影技术进行灌注.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图形工作站,对臂外侧穿支血管三维重建,并模拟皮瓣设计,所有标本CT扫描后统一进行尸体解剖;从2007年4月-2011年7月,对18例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缺损面积3 cm ×4 cm~6 cm ×9cm,采用游离臂外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术后随访其疗效. 结果 尸体解剖结果显示,肱深动脉穿支管径为(0.71±0.15)mm,肌穿支(Mc)蒂长与肌间隙穿支(Sc)蒂长之比为(2.74 ±0.42) cm:(2.96 ±0.37) cm;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管径为(0.94±0.22) mm,肌穿支(Mc)蒂长与肌间隙穿支(Sc)蒂长之比为(4.78±0.63)cm:(4.86 ±0.51)cm.三维重建的结果显示,上臂外侧穿支血管主要来源于肱深动脉和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皮瓣一期全部成活,供区伤口直接缝合或植皮,一期愈合,所有18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皮瓣外观稍臃肿,质地和感觉恢复较好. 结论 臂外侧穿支皮瓣营养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外伤后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手部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脱套伤并皮肤缺损的覆盖,由于面积巨大、功能要求高,临床治疗困难,尤其是合并全手背及手掌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脱套伤,处理极为棘手[1-3].传统的腹部双皮瓣包埋术因腹部瘢痕巨大、皮瓣臃肿、断蒂时间长而影响手功能,现已较少使用;采用多组游离皮瓣组合移植,显微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供区血管蒂不好匹配,而且对供区组织影响较大[4-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的结构及性能。方法:取成年猪胸段脊髓,采用2次冻融化学萃取法对脊髓行去细胞处理,再用2.5g/L NDGA溶液进行交联处理。在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分别观察猪去细胞脊髓支架及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的结构。采用Instrong生物力学测试仪检测正常猪脊髓(正常组)、猪去细胞脊髓支架(未交联支架组)及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交联支架组)的极限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取第4代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与未交联支架和NDGA交联支架联合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率,评价支架的细胞毒性。将未交联支架和交联支架分别包埋至SD大鼠背部皮下,在1、2、4周取出检测其包埋后的降解率,并取包埋4周的组织行HE染色,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正常组脊髓组织为圆柱状,呈乳白色,横切面可见灰质与白质分界明显;未交联支架基本保持原组织外形,呈白色半透明状,白质与灰质无明显分界;交联支架质地稍变硬,呈棕黄色。扫描电镜显示未交联支架与交联支架内的基质纤维保存完好,相互交织成网状三维结构,内部孔洞连通。未交联支架的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较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5);交联支架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较未交联支架显著性增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星形胶质细胞在交联支架及未交联支架中均生长良好,共培养时间越久,OD值越大,两组相同时间点O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同时间点交联组在体内降解率明显低于未交联组(P0.05)。包埋4周后未交联组支架HE染色可见炎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并且有肉芽组织聚集在内部孔隙中;交联组支架炎症细胞明显减少,且可见新生血管状结构。结论:NDGA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与未交联猪去细胞脊髓支架比较三维结构未见明显改变,但生物力学性能和体内抗降解能力显著性增强,生物相容性提高,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可作脊髓损伤修复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振荡法制备脊髓脱细胞支架修复同种异体大鼠脊髓缺损,观察术后大鼠行为学及组织再生情况。为脊髓缺损后修复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将30只SD大鼠脊髓分别用50 ml 3%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和2%脱氧胆酸钠溶液在摇床上做振荡处理,对比处理前后细胞残留情况及组织的空间结构,了解支架本身的组织构成。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脊髓缺损组和支架移植组。切除单纯脊髓缺损组和支架移植组大鼠腰椎9~10节段,移植脱细胞支架至支架移植组大鼠。术后饲养12周,期间进行行为学评分观察,分别在4、8及12周时取大鼠损伤部位的脊髓进行HE染色及神经再生相关蛋白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通过HE、Masson、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脱细胞处理后的脊髓脱细胞支架上神经细胞及轴突彻底清除,保留了脊髓细胞外基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支架保留一定多孔网状支架结构。脱细胞支架在体实验中,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显示,移植有脱细胞支架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鼠。组织学HE染色显示,脱细胞支架能够填补缺损的脊髓节段,加快损伤脊髓的修复过程。免疫荧光显示,支架移植组大鼠的损伤部位有一定轴突再生。结论 脊髓脱细胞支架保留了细胞外基质并具有一定空间结构,能够一定程度加快脊髓缺损修复,对神经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皮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新鲜成人标本6具,行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及层次解剖,观测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的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等.临床应用第7~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9.0 cm×7.0 cm~16.0 cm×12.0 cm. 结果 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来源于胸主动脉发出的肋间后动脉,于腋中线前后经肋间肌穿出深筋膜.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平均外径( 1.70±0.14)mm.其前支穿出深筋膜后走行长度(87.56±6.48) mm.临床上应用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 结论 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可形成多种类型的轴型皮瓣,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绒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4年9月至2005年10月完成的,1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手术取栓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资料。结果所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和手术取栓都获得了成功,效果明显。在随访中,患者未发生滤器移位,亦无肺梗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简便、安全、经济、有效,联合手术取栓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Ⅱ型、Ⅴ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建立Ⅴ型和Ⅱ型的简化模型,分别模拟采用Ⅱ型V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以结构力学计算得到的位移作为评价足功能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比较两者的稳定性.结果 建立了Ⅱ型腓骨瓣与Ⅴ型腓骨瓣修复简化模型并得到分析后的理论数据.理论计算表明,Ⅱ型腓骨瓣的稳定性优于Ⅴ型.两种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 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 结果 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 cm vs (3.7±0.2) cm,t=14.608,P<0.05)]。术后7 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 (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 vs (8.4±0.4) mmol/L vs (7.5±0.6) mmol/L,P>0.05]。 结论 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