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探讨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手术方法解剖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位置并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前庭导水管外口在乳突腔面投影大致位于后半规管弧线前上3mm至其后下3mm的范围内。20例标本内淋巴囊的位置I型占60%(12例),II型占35%(7例),III型占5%(1例)。内淋巴囊尾端可越过乙状窦。磨除后半规管后下的骨质尽量保留3mm。外半规管延长线与乙状窦的交点、岩上窦向前暴露的最前端及乙状窦与岩上窦的交点组成三角形,循三角形的中心向顶点的连线做硬脑膜切口能够保护内淋巴囊的完整。结论:了解前庭导水管及内淋巴囊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其位置设计切口利于保护内淋巴囊的结构完整和保护听力,利于术后关闭硬脑膜切口。  相似文献   
2.
X线填充剂新载体羧甲基纤维素最佳配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g/L,100g/L,150g/L,200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最佳配比。(2)使用最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最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显影骨内滋养血管。方法通过血管铸型造影剂灌注脱钙后X线摄影,获取骨内滋养血管图像。结果骨内滋养血管X线摄影血管图像显影清晰,血管穿入骨内滋养孔的位置,血管管径大小、走行走向、分支分布、与相邻血管吻合网等一目了然。结论血管铸型造影术骨骼脱钙后可获得清晰地骨内血管影像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应用放射造影术对胰腺头部动脉进行三维重建,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8排螺旋CT对2例新鲜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螺旋CT影像下胰腺头部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2例标本灌注全部满意,管道连续、饱满圆滑、无伪影,构建的数字化胰腺头部动脉可视模型,其形态逼真,能随意旋转、放大和缩小。结论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可构建理想的胰腺头部动脉血管网3D可视化模型,为系统研究人胰腺头部动脉血管网的形态结构和血供分布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点分压插管灌注、均衡灌注量与压力、高低浓度填充剂合理选择、多种铸型剂搭配使用、混合腐蚀(自然、碱、酸)结合等方法,全身整体管道铸型研制技术已日趋成熟,已由单一的全身动脉管道铸型发展到多管道全身整体铸型;由保存骨骼全身整体管道铸型[3]发展到保存骨关节全身整体管道铸型。腐蚀用时从以往自然腐蚀1年多缩减到2-3个月,碱腐蚀仅需2~3d。因高浓度碱腐蚀性强,全身整体腐蚀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极高,既是及时采取有控制性腐蚀措施,对骨关节也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往往难以制作出高质量标本,故现多采用自然腐蚀法或混合腐蚀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皮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新鲜成人标本6具,行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及层次解剖,观测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的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等.临床应用第7~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9.0 cm×7.0 cm~16.0 cm×12.0 cm. 结果 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来源于胸主动脉发出的肋间后动脉,于腋中线前后经肋间肌穿出深筋膜.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平均外径( 1.70±0.14)mm.其前支穿出深筋膜后走行长度(87.56±6.48) mm.临床上应用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 结论 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可形成多种类型的轴型皮瓣,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及相互吻合关系.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颞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神经走行、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及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结果 (1)30例颞骨标本中,37%(11例)的面神经在内耳道内一直在前上位置;63%(19例)的面神经从内耳道底至内耳道口过程中均有围绕前庭神经纵轴不同程度的向前下旋转,旋转范围大致在30°~90°之间,旋转的方向与耳蜗旋转的方向相同. (2)30例标本中,17%(5例)的标本没有发现前庭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支;83%(25例)的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存在吻合支,并且形态和数目存在差异.67%(16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口部位;33%(8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底的外1/3的内耳道内.吻合支直径不等,约在0.5~1 mm之间.(3)30例标本中,80%(24例)存在前庭耳蜗神经吻合支.在内耳道外1/3部位.13例标本中可明显看到一些刷状的神经纤维束直接进入球囊,15例在内耳道外1/3段有横行的吻合支,2例标本可以看到有多个吻合支,部分为两种形式共存.仅在内耳道中段有吻合支者1例;20%(6例)的标本未见有明显的前庭耳蜗神经吻合.结论 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关系及神经之间的吻合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熟悉这些关系有助于手术中保护神经功能,以及探讨面神经、前庭及耳蜗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早在1975年Fujino等[1]就最先介绍了臀上动脉的肌皮穿支皮瓣用于自体乳房重建;1984年我国解剖学者沈怀亮报道了"臀区肌皮穿支"的定位定量研究结果,并指出可以考虑以其穿支血管为轴设计皮瓣[2]。由于当时技术与设备条件的限制,其报道未引起显微外科和整形外科界的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构建女性原位子宫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和研究子宫动脉血管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进行2例女尸盆腔动脉血管灌注,X线平位摄影、64排螺旋CT扫描后采集数据,导入计算机Mimics10.01重建软件进行子宫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构建,观察子宫动脉血管的形态及血供分布情况。结果①构建的子宫动脉血管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管道饱满,立体空间感强,均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动脉的4级以上血管,各级分支血管的形态、走行、分布及各血管间的吻合显影清晰,效果满意。2例子宫及附件无实质性病变,为正常子宫。②清晰显示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构建特点:子宫动脉自主干依次发出膀胱支、输尿管支、上行支、下行支等分支动脉;上行支较粗呈弓状沿子宫体侧缘迂曲上行,至宫角处分为宫底支、输卵管支和卵巢支,主要向子宫体和子宫附件供血;下行支较细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但分布于阴道的血管较少;子宫动脉通过其卵巢支与卵巢动脉相交通;同时子宫动脉的供血还存有着明显的同侧倾向,双侧子宫动脉在子宫的中轴线处有少量细小的交通支。结论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盆腔动脉血管灌注可构建理想的子宫动脉血管网3D可视化模型,为系统研究人子宫动脉血管网的形态结构和血供分布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前庭蜗器又称耳,由前庭器和听器构成,按部位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其形态结构复杂,特别是内耳又埋藏于颞骨岩部内,形态不规则,方位难辨识[1],学生理解抽象,难以建立该器立体概念,是解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