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T细胞共刺激信号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过阻断T细胞共刺激信号在小动物实验成功导出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共刺激信号是T细胞充分活化必需的信号,主要是由CD28和TNF:TNFR两大家族的成员介导的。若阻断此共刺激信号,T细胞不能有效活化和增殖,从而达到免疫耐受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措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总结在ERAS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营养干预、呼吸道管理、血栓预防等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5月到2020年7月肝胆外科收治的4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采用传统管理模式21例(传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27例(ERAS组),护理上传统组采用普外科常规护理方法,ERAS组患者实施护患共享决策健康教育、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多模式镇痛、制定呼吸功能锻炼及早期活动计划等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ERAS组相比传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3.3±1.4)d vs(6.3±2.4)d,P<0.05]、胃管拔除时间[(4.3±1.2)d vs(10.6±4.9)d,P<0.05]、第一次肠内营养时间[(3.8±1.0)d vs(10.0±4.7)d,P<0.05]更早,术后发热时间[(4.5±2.2)d vs(7.9±4.8)d,P<0.05]、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10.6±3.3)d vs(20.0±6.6)d,P<0.05]、住院时间[(18.4±2.0)d vs(31.1±3.7)d,P<0.05]更短,住院费用更低[(9.57±1.47)万元 vs(15.12±2.83)万元,P<0.05]。ERAS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7.4%(2/27)vs 33.3%(7/21),P<0.05]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7%(1/27)vs 23.8%(5/21),P<0.05]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显著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疼痛管理、呼吸功能锻炼、深静脉血栓预防等护理措施,并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第190位点T/C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2012年第8期)、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β3-AR基因第190位点T/C多态性与T2DM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1980年10月-2013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0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线性回归法分析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包括T2DM患者1 602例及对照1 77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国人群,T2DM病例组比对照组TC基因型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9,95%CI(1.01,1.40),P=0.04];T2DM病例组比对照组CC+TC基因型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3,95%CI(1.05,1.45),P=0.01];T2DM病例组比对照组具有等位基因C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4,95%CI(1.08,1.43),P=0.003]。结论中国人群β3-AR基因第190位点等位基因C与T2DM发病有关。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虎杖甙(polydatin,PD)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e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AP模型组和PD治疗组各组模型制备成功后6 h,分别采集各组大鼠静脉血液标本和胰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液中内皮素-1(ET-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量,并检测血淀粉酶(AMY),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测胰腺细胞内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P模型组和PD治疗组血中AMY、ET-1、1CAM-1浓度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PD治疗组的血中AMY、ET-1浓度与SAP组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相对于对照组,PD治疗组和SAP模型组光镜下可见胰腺细胞坏死、微血管出血等病理改变,电镜下胰腺细胞内各细胞器均有不同程度结构、功能改变:而PD治疗组胰腺病理变化比SAP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 早期应用PD对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PD通过抑制SAP大鼠血液中ET-1的表达,阻止微血栓形成;进而改善胰腺微循环,减轻胰腺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拉米呋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拉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资料.观察此方案对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疗效。结果4例肝移植术后发生乙肝复发,复发率11%.其余31例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结论联合应用拉米呋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小样本短期随访效果满意,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1例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良性病变31例,占75.6%;恶性病变10例,占24.4%.②18例行B超检查,27例CT检查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③单纯脾脏切除术31例,脾切除术加胰尾淋巴结清扫2例,原发灶加脾切除术2例,脾脏脓肿切开引流术3例,2例脾脓肿和1例脾结核行非手术治疗.④全组无手术死亡;31例良性病变疗效良好,并发胰瘘1例,并发昏迷、肺部感染、缺血性脑病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而愈;10例恶性病变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较差.结论 ①脾脏占位性病变以原发性病变为主,后者又以良性多见.②B超、CT检查仍是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术中快速切片检查可作为术前定性诊断的弥补措施.③脾脏原发性病变应首选脾切除术,手术方式可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恶性病变还需附加淋巴结廓清,术后可辅以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仍是普通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有所提高[1].现对我院1996-2009年收治的53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共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是不可或缺的,CD40/CD40L可提供共刺激信号.我们利用腺病毒介导CD40Ig融合基因阻断CD40/CD40L通路,探讨其延长移植肝脏存活的机制.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CD40、白细胞介素(IL)-2、IL-10、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美国R&D公司),羊抗兔CD40多克隆抗体(Abcam公司).  相似文献   
9.
10.
31例残胃癌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31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诊断均经病理证实,男女比例为14.5∶1,平均年龄52岁。首次手术的病因80.6%为胃溃疡,12.9%为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憩室和幽门梗阻各占3.23%。采用Billroth II术式占77.4%。平均于术后16.7年(5~40年),发生癌变。癌变部位吻合口占54.8%,小弯侧29.0%,贲门部16.2%。早期就诊率低。19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61.3%,根治切除率为51.6%。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21.4%,和14.6%。结论:在行胃大部分切除治疗胃良性疾病时外科医生应严格掌握毕II式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指征;术后定期内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及诊断残胃癌。治疗宜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