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表现。方法: 对2012年6月1日至2021年3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单纯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8例和同期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44例的CT扫描影像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 68例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62例(91.2%),胸膜有钙化者28例(41.2%),叶间裂受累22例(32.4%),胸腔积液12例(17.6%),包裹性胸腔积液8例(11.8%)。(2)44例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30例(68.2%),未见胸膜钙化,叶间裂受累32例(72.7%),胸腔积液43例(97.7%),包裹性胸腔积液26例(59.1%)。(3)非活动性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0,P=0.002;χ2=23.737,P=0.000);叶间裂受累、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2,P=0.000;χ2=68.548,P=0.000;χ2=28.301,P=0.000)。结论: 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的发生率高,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叶间裂受累的发生率低。识别非活动性和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特点,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肺腺癌经支气管肺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肺腺癌经支气管播散肺转移的CT表现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腺癌或细支气管肺泡癌经支气管肺转移患者的CT表现,重点关注病变的发展特点。结果15例肺癌患者在CT上原发病灶均为实变型肺癌,在同侧或对侧肺内出现多发性、与支气管分布有明确相关的病灶,胸膜不受累。在初诊的CT上表现为小叶中心性结节5例、树芽征7例、腺泡结节2例、磨玻璃影10例和实变13例,其中5例仅有小叶中心结节(单一型),10例为多种形态病变共存(复合型),曾全部被误诊为结核或炎症,经抗结核或抗炎治疗无效。在平均4个月的CT随访中,单一型转移者进展缓慢,结节融合形成边界相对清晰的实变影;初诊为复合型的病变恶化较快。结论肺腺癌经支气管转移的CT表现有一定规律,但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以区别于结核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结核性脊膜炎MRI表现、治疗后演变及患者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和《图像获取及传输系统》(PACS),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确诊并有完整MRI资料的31例结核性脊膜炎患者,记录脊膜、蛛网膜下腔及脊髓改变。 结果: 96.8%(30/31)的患者有脊膜增厚和强化。48.4%(15/31)的患者蛛网膜下腔不规则或狭窄,12.9%(4/31)的患者蛛网膜下腔闭塞,6.5%(2/31)的患者有髓外硬膜内结核瘤。脊髓炎见于51.6%(16/31)的患者,而髓内结核瘤见于9.7%(3/31)的患者。58.3%(7/12)的患者在随访MRI中显示病情缓解,25.0%(3/12)的患者有进展,16.7%(2/12)患者的MRI表现无变化。71.0%(22/31)的结核性脊膜炎患者预后不良,包括13例死亡及9例残疾。结论: MRI增强扫描能发现增厚强化的脊膜、脊髓及蛛网膜下腔改变,并且能观察抗结核治疗后的疗效,可以作为结核性脊膜炎患者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影像学一直是结核病活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能反映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程度,可以从代谢角度结合形态学层面综合评价结核病的活动性。18F-FDG PET-CT有可能识别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中处于亚临床状态的患者。陈旧性结核病灶无18F-FDG摄取的患者复发风险低。18F-FDG PET-CT能早期评估抗结核治疗效果,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降低表明治疗效果好,无18F-FDG摄取可能提示治疗达到了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效果,18F-FDG PET-CT有望作为抗结核新药疗效评价及确定治疗时间截点的检查方法。本文中,笔者即对18F-FDG PET-CT识别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以及评价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疗效、预后等方面的应用与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52例、炎性结节10例及1例肺结核TDC曲线呈台阶型,2例炎性结节呈双峰型,15例肺结核为平坦型,三者TD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6,P0.001)。以增强扫描CT最大净增值20HU且60 HU为恶性SPN诊断阈值,实验组CT诊断敏感度为94.23%(49/52),特异度为89.29%(25/28),符合率为92.50%(74/80)。实验组64s的CT诊断符合率为92.50%(74/80),分别与对照组30s(70/80,87.50%)、120s(71/80,8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年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颅内结核的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特征,以减少漏诊与误诊。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临床确诊的53例成年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结核病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测)、头颅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分析评价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24例(50.0%)存在结核中毒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36例(75.0%)出现发热、头痛,29例(60.4%)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胸部CT平扫均可见两肺弥漫性粟粒状影;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异常者45例(93.8%),其中蛋白升高43例(89.6%),葡萄糖含量降低38例(79.2%),氯化物降低37例(77.1%);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术检查,颅内压增高[>180mm H2O (1mm H2O=0.0098kPa)]者31例(64.6%)。48例患者行头颅MR增强扫描,8例(16.7%)未发现明确结核病灶,40例有脑实质和(或)脑膜结核病变,分别为单纯脑膜结核9例(18.8%)、单纯脑实质结核19例(39.6%)、混合型颅内结核12例(25.0%);而48例行头颅MR平扫的患者仅35例显示颅内结核病灶,除8例增强MR未显示的患者外,仍有5例未发现结核病灶。25例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了头颅MR复查,其中11例较前好转,7例较前加重,5例出现部分病灶好转和部分病灶加重,2例未见变化。结论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颅内结核患者临床多见发热、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指标异常、颅内压增高。MR头颅扫描对该病的发现率较高,尤以MR增强扫描更为明显,是发现和诊断颅内结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7.
动态增强CT扫描对2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研究, 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2.0 mm.结果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实质密度均匀,少数病灶可有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CT值最大可达90~110 HU.结论动态增强CT 扫描是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黏液腺癌的CT及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的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肺黏液腺癌患者的影像、病理及病例资料,6例患者均有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诊断CT资料,其中4例有增强CT.结果:2例为广泛分布型,最大病变位于下叶或以下叶分布为主,均可见支气管充气征.4例为局灶型病变,位于上叶1例,下叶3例,病灶最大径2.1 ~ 7.0cm,仅1例为磨玻璃与实性混合密度,其余均为实变影,1例形成肿块样,其余3例为不规则片状,2例平扫内部可见低密度区,2例有空泡征,1例有毛刺,2例病灶周围有小结节或微结节.4例增强扫描的病例中3例可见血管造影征,1例广泛分布病变患者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结果为4例局灶型病变中,目测分级0级2例,1级1例,0-2级1例,2例广泛分布病变放射性摄取最高区目测分别为3级和4级.结论:肺黏液腺癌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好发于下叶,CT表现以实变、磨玻璃影为主,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增强扫描可见血管造影征,易发生肺内转移,表现为广泛播散性分布.局灶型黏液腺癌FDG摄取值低,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广泛分布型黏液腺癌表现为FDG高摄取,需要与感染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18F-FDG SPECT/CT与CT在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评价18F-FDG SPECT/CT在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集确诊的10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将肺癌病灶为周围型肺癌者分为I组,其中结核病灶为陈旧性结核者分为Ⅰa,活动性结核者分为Ⅰb;中心型肺癌者分为Ⅱ组,其中陈旧性结核者分为Ⅱa,活动性结核者分为Ⅱb,均行18F-FDG SPECT/CT扫描,并与CT对比研究.结果:100例患者中Ⅰa组47例,Ⅰb组24例,Ⅱa组17例,Ⅱb组12例.患者中肺结核病灶以双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分布为主(78.0%),与肺癌病灶分布有差异(P<0.001).Ⅰa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95.74%、80.85%,SPECT/CT检出率高于CT(P=0.001).Ⅰb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79.17%、75.00%,SPECT/CT检出率与CT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Ⅱa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94.12%、70.59%,SPECT/CT检出率高于CT(P<0.001).Ⅱb组SPECT/CT、CT检出率分别为75.00%、66.67%,SPECT/CT检出率与CT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结论:18F-FDG SPECT/CT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对于非活动性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结核治愈后肺内残留的稳定的非活动性结核病灶的分布、CT特点及其在长时间无医疗干预情况下的演化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的方法,搜集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的两次随访CT资料,对两次资料中肺内非活动性病灶的分布、CT形态和特点,以及两次CT中的病灶演化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100例肺结核治愈患者最常见的肺内非活动性病灶征象为索条(88.0%)、结节(67.0%)和斑片(63.0%)。人均可检出结节病灶6.5(1.0,8.3)个、斑片病灶1.6(1.0,2.0)个。可见钙化表现、与胸膜粘连、边缘存在索条的结节、斑片及条片病灶发生率分别为92.6%(403/435)、52.9%(54/102)及81.0%(17/21),72.2%(314/435)、93.1%(95/102)及100.0%(21/21),76.6%(333/435)、96.1%(98/102)及100.0%(21/21)。结节、斑片、条片病灶在随访前后两次的检查中横断最大径[6.97(5.44,10.47)mm和6.72(4.87,9.67)mm,18.30(10.67,30.46)mm和16.00(9.59,30.76)mm,42.30(21.63,74.90)mm和41.75(18.75,73.37)mm]和病灶体积[18.03(14.86,77.89)mm3和16.10(14.02,55.04)mm3,201.57(61.02,633.55)mm3和144.29(58.68,612.75)mm3,3224.00(410.50,5265.00)mm3和3138.25(302.08,3865.50)mm3]均显著减少(Z=-10.289,P<0.001;Z=-3.658,P<0.001;Z=-2.312,P=0.021;Z=-7.524,P<0.001;Z=-3.334,P=0.001;Z=-2.194,P=0.028),且结节和斑片的病灶CT均值[157.01(126.24,236.77)HU和211.22(144.96,342.05)HU,19.79(17.22,45.89)HU和31.15(16.16,64.08)HU]显著增加(Z=-10.342,P<0.001;Z=-4.094,P<0.001)。结论: 肺结核治愈患者最常见的肺内非活动性病灶征象为索条、结节和斑片,且多数表现出钙化、与胸膜粘连、边缘存在索条不光整。非完全钙化和纤维化病灶在治疗停药后的随访中表现为体积进行性病灶缩小、密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对于判断肺内病灶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