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高血糖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红细胞膜(Ca2+-Mg2+)-Arp酶的影响,采用改良的Hanahan和Luthra法测定了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NIDDM患者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降低,且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后者与红细胞内Ca2+浓度呈正相关。说明(Ca2+-Mg2+)-ATP酶活性下降时,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可能与患者红细胞膜蛋白的过度糖化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5岁。因胸痛4个月,右下肢无力2个月,双下肢无力10 d入院,无排便、排尿障碍,无意识障碍,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无颅神经受累,无感觉障碍。脊髓MRI示颈6~胸2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转入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儿手术切除肿瘤后逐渐康复,随访6年未复发。该患儿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WHO Ⅱ级)。儿童胸痛伴运动障碍,应与脊膜瘤这种椎管内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1倒1岁9个月川崎病女性患儿,因血小板升高(684×10^9/L),给予双嘧达莫25mg口服。首次服药后约15min出现呕吐,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口唇肿胀,呼吸困难,T36.3℃,HR130次/min,R32次/min,BP97/54mmHg,诊断为双嘧达莫过敏反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肌内注射,5min后患儿症状缓解。30min后给予西替利嗪和甲泼尼龙,1h后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黄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熏吸香烟加气管内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测定黏膜下炎症细胞、肺小动脉、支气管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支气管黏膜下炎症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明显较模型组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细支气管平滑肌厚度亦明显较模型组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能够减缓COPD患者的气道重构,延缓或阻止COPD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VIG无反应性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有IVIG治疗资料的川崎病患儿,按IVIG使用时间分成早期组(病程1~4 d)、常规组(第5~9天)及晚期组(≥10 d)3组.疗效评价参考MG无反应性及急性期(发病1~2周)和亚急性期(发病3~6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有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个月~13.8岁,其中早期、常规及晚期组各有108例、763例和181例.早期组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28.7%,31/108)显著高于常规组(11.9%,91/763)和晚期组(7.2%,13/181,均P<0.01).早期组和常规组相比,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6%(19/108)比18.3%(140/763),5.9%(4/68)比5.5%(25/452),均P>0.05],晚期组急性期及亚急性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高于早期和常规组[33.7%(61/181)和12.8%(15/117),均P<0.01)].结论 川崎病病程1~4 d应用IVIG增加了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发生率,发病≥10 d应用则增加了冠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第5~9天可能是最好的IVIG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心律失常类型、临床表现及预后。 方法 对1986年1月~1998年12月入院并诊断为心律失常的20例新生儿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结果 房性早搏7例,室性早搏7例,各占35%(7/20);室性心动过速2例,窦房结功能不良2例,各占10%(2/20);房扑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各占5%(1/20)。转归:心律失常消失16例,占80%(16/20);失访2例,死亡2例,各占10%(2/20)。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以房性早搏或窒性早搏最常见,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室性心动过速若原发病严重,则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9.
患儿 女,13岁,因乏力6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6年7月15日入院.患儿于6个月前出现乏力,劳累性呼吸困难,渐出现双眼肿胀,眼球突出伴疼痛,间断口服泼尼松2~3个月.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及钙钠泵活性的观察祝珠,鲁珊妹,诸骏仁(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教研室200032)Ca2+,尤其是游离钙,是一个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阳性离子。近年来,红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其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