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I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7例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破裂后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WFNS I级患者。用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将GOS 1~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高血压史、吸烟史、血管痉挛、脑梗死、Fisher分级和动脉瘤形态(动脉瘤大小、瘤颈、AR、SR、动脉瘤角度、血管角度、血流角度、动脉瘤朝向、A1段形态学、子囊)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再用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在407例WFNS I级的患者中仅30例(7.4%)出现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38,95%CI=1.003~1.075,P=0.033)、Fisher分级>3(OR=5.109,95%CI=1.806~14.457,P=0.002)、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0,95%CI=0.068~0.588,P=0.003)和子囊(OR=4.957,95%CI=1.730~14.207,P=0.003)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Fisher分级、治疗方式、子囊和联合诊断AUC值分别为0.691(95%CI=0.586~0.796)、0.687(95%CI=0.597~0.778)、0.658(95%CI=0.543~0.773)、0.574(95%CI=0.457~0.691)和0.817(95%CI=0.739~0.896)。结论:较大年龄、动脉瘤子囊形成及Fisher分级>3是WFNS I级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栓塞治疗后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青年与老年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MIA患者136例。以60岁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n=58)和老年组(≥60岁,n=78)。比较两组MIA发生部位、破裂率及分布特征。结果 136例患者中共发现299枚动脉瘤,其中中青年组129枚(占43.1%),老年组170枚(占56.9%)。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26,P=0.006);其中两组在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脉瘤破裂率为64.0%(87/136);其中中青年组为74.1%(43/58),老年组为56.4%(44/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P=0.033)。MIA跨越前后循环占14.7%(20/136);其中青年组占5.2%(3/58),老年组占21.8%(17/78),两组MIA前、后循环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1,P=0.025)。MIA镜像分布占双侧分布的63.2%(48/76);其中中青年组镜像分布占46.6%(27/35),老年组镜像分布占26.9%(2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2,P=0.018)。结论 中青年MIA在后交通动脉分布明显多于老年MIA,并且中青年更好发镜像动脉瘤,以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常见。老年MIA趋向广泛分布,跨越前后循环分布较中青年更多见。认识MIA分布有助于提高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脑内血肿(ICH)和(或)脑室内血肿(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5例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患者,其中95例行夹闭术,140例行栓塞治疗,50例行保守治疗。根据年龄将285例患者分2组:≤60岁168例,>60岁117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和中青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合并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 史、吸烟史、血管角度、入射角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858,95%CI=1.083~3.188,P=0.025),入射角度(OR=1.016,95%CI=1.004~1.028,P=0.010)和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9,95%CI=0.088~0.497,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233,95%CI=0.101~0.541,P=0.001)与老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密切相关。老年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显示,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134,95%CI=0.049~0.362,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308,95%CI=0.116~0.820,P=0.018)]。结论:高血压和较大动脉瘤入射角是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而老年人更加明显。老年组手术比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老年组患者仍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CT血管成像(CTA)形态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63例患者的612个MCA动脉瘤。通过观察CTA图像将MCA动脉瘤按部位分为分叉处动脉瘤和其它部位动脉瘤,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形态学表现的差异。结果612个MCA动脉瘤中位于分叉处409个(66.8%),其中破裂动脉瘤280个,发生率远高于其它部位(P=0.001)。分叉处动脉瘤在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动脉瘤高度、动脉瘤高度与血管径比(SR)、垂直高度与瘤颈宽比(AR)、血管角度、血流角度、血管管径、动脉瘤形状、冠状面朝向和横断面朝向等方面与其他部位动脉瘤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不同部位动脉瘤形态差异显著的参数为SR(OR=1.143,95%CI:1.002~1.303,P=0.046)、血管角度(OR=1.016,95%CI:1.009~1.024,P=0.000)、动脉瘤形状(OR=1.648,95%CI:1.118~2.431,P=0.012)、冠状面朝向(OR=0.519,95%CI:0.336~0.802,P=0.003)。结论MCA动脉瘤部位与动脉瘤的破裂有关,MCA分叉处的动脉瘤更易发生破裂,可能与CTA动脉瘤形态学参数SR、动脉瘤形状、血管角度及瘤顶冠状面朝向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6月合并高血压的MCA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54例合并高血压的MCA动脉瘤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 =2.277,P =0.022)、纵横比(OR =10.270,P <0.001)、不规则形态(OR =4.747,P <0.001)和动脉瘤位置(OR =3.161,P =0.001)是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0.866),预测准确度为82.68%。结论:纵横比、不规则形态、位置和性别是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列线图预测高血压患者MCA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具有可行性,为临床个性化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在破裂和未破裂的镜像动脉瘤的配对中,使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测量了7个形态学参数,并使用Pyradiomics提取了12个影像组学衍生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形态学、影像组学及混合模型以预测大脑中动脉瘤是否破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出7个形态学参数(动脉瘤大小、垂直高度、动脉瘤高度、瘤颈、AR、SR及形状)及6个影像组学参数(Maximum3DDiameter、Maxium2DDiameterSlice、Maximum2DDiameterColumn、Maximun2DDiameterRow、SurfaceArea及SurfaceVolumeRatio)。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的AUC为0.85,高于形态学模型(AUC=0.83)及影像组学模型(AUC=0.71)。结论: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能有助于独立于患者个体特征而评估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8.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是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组织的少见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不易。影像学上,目前已有少量的报道认为该肿瘤CT上通常表现为卵巢轻微强化或无强化的实性肿块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不过,也有个案报道该肿瘤可呈极显著强化的特点。笔者搜集11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结合肿瘤的病理所见报道如下,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同期88例普通多发动脉瘤(MIA)作为对照,全部患者均行CT动脉造影(CTA)检查,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分布特点,重点比较镜像动脉瘤与普通颅内MIA的男女比例、年龄、破裂率、≥3个动脉瘤及含微小动脉瘤(≤3 mm)及大动脉瘤(≥10 mm)的患者数,采用x2检验分析两者的率或构成比。结果:镜像动脉瘤48例,占我院同期MIA的35.3%(48/136),位于后交通段22例(占46%),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12例(占25%),其他部位14例。镜像动脉瘤与普通MIA的男女比例与破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像动脉瘤60岁以下占56.3%,明显高于普通MIA的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2,P<0.05);31.3%的镜像动脉瘤患者出现≥3个动脉瘤,明显高于普通MIA患者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62,P<0.01);而镜像动脉瘤患者54.2%含有微小动脉瘤,低于普通MIA患者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3,P<0.05)。结论:颅内镜像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及分布特点,提高对颅内镜像动脉瘤的认识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钆剂延迟增强(LGE)对心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01—2013-01具有完整心血管磁共振(CMR)图像病例51例,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17~79(49.8±16.0)岁。由2位影像诊断医师独立盲法评估CMR图像中LGE有无、LGE部位(心内膜下、透壁、壁问、心外膜下)及形态(斑点/斑片样、线条样、片状/片状),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同时评价LGE与心肌病变的关系。结果临床确诊有心肌病变39例,2位影像诊断医师对LGE征象有无、部位、形态的判定一致性较好(Kappa=0876、0.678、0.686,均P〈0.01或0.05)。CMR—LGE可以显示心肌病变(x。=13.226,P〈0.05),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5%、83.3%、93.9%、55.6%。其中缺血性心肌病LGE主要为心内膜下或透壁型。占81.8%(9/11),以片状强化多见72.7%(8/11)。炎性心肌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壁问75.0%(6/8),强化形态多样,斑点/斑片样、线条样、片状均可见。而非缺血性心肌病中,LGE征象可出现于心内膜下、透壁、壁问.形态以斑点、斑片样多见。结论LGE是CMR检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测心肌病变的有无及范围,有助于临床医师识别与心脏有关的症状和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