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6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普通及合并白癜风的HBV感染者血清抗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自身抗体(autoantibodies to 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1,a-TRP-1)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白癜风患者126例(其中合并HBV感染8例,合并a-TP0、a-TG阳性34例,其他白癜风病84例);无白癜风病史的普通HBV感染者84例(HbsAg、HbeAg、HbcAb阳性24例,HbsAg、HbeAb、HbcAb阳性60例);乙肝抗体阳性对照者96例(HbsAb、HbeAb、HbcAb阳性48例,HbsAb阳性48例);乙肝五项全阴性的健康对照者96例.用ELISA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所有标本a-TRP-1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白癜风组a-TRP-1总阳性率为6.3% (8/126),其中合并HBV感染者、合并a-TPO及a-TG阳性者、其他白癜风患者a-TRP-1浓度为分别为948.2±68.3 U/mL、36.1±0.1U/mL、54.3±12.8U/mL,各组阳性率分别为100% (8/8)、0% (0/34)、0%(0/84);健康对照组为46.9±0.1U/mL,阳性率为0%(0/96).白癜风组中合并HB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组抗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TPO、a-TG阳性者、其他白癜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HBV感染组中,HbsAg、HbeAg、HbcAb阳性者与HbsAg、HbeAb、HbcAb阳性者a-TRP-1浓度分别为868.7±161.4U/mL、756.7±157.5U/mL,阳性率分别为91.7% (22/24)、85.0% (51/6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抗体阳性对照组中HbsAb、HbeAb、HbcAb阳性者与HbsAb阳性者分别为26.8±0.1U/mL、33.3±0.1U/mL,阳性率分别为0% (0/48)、0% (0/4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ELISA法检测的a-TRP-1抗体阳性血清与黑素细胞培养固定物反应后,在胞浆和胞膜处发出明亮荧光,荧光强度+++~++++,合并a-TPO、a-TG阳性及部分其他白癜风患者血清在胞膜处也有荧光,荧光强度约++,健康对照血清荧光暗淡或无荧光.结论 a-TRP-1抗体的高表达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该抗体应该不是大部分白癜风患者具有代表性的血清标志物,在大部分没有白癜风的普通HBV感染者体内也可高水平存在,这可能是该类患者继发白癜风的预兆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肾活检确诊并排除继发因素的IMN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35岁),中年(36~59岁)和老年(≥60岁)组。比较3组之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共有79 例患者纳入研究。与青、中年组IMN患者比较,老年组患者病程长(P=0.037),合并高血压(P=0.028)、糖尿病比例高(P=0.000),肾小球滤过率低(eGFR)(P=0.000),血红蛋白低(P=0.001)。3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定量、血尿、尿素氮、尿酸、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方面,与中青年组IMN患者比较,老年组肾小球硬化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老年组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比例均高于中、青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IMN 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IMN患者起病时临床病理表现重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
摘 要1例72岁女性患者,因“ 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10年,加重伴间断发热1个月”入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双下肢静脉血栓,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治疗中需要权衡抗凝药物与促凝药物的应用,在制定方案时利用房颤出血评分系统结合患者临床实际进行出血风险的评估,同时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患者产生的危害和用缜密的临床思维来评估患者的预后,减少了患者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4.
1例37岁慢性肾功能不全女性患者,因出现骨髓抑制症状入院,既往合并IgA肾病、痛风。入院后给予升高白细胞、纠正贫血等恢复骨髓功能的治疗措施,醋酸泼尼松控制IgA肾病及抗痛风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分析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原因,评估并优化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在患者发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高血压时与医生充分沟通并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治疗后患者骨髓抑制症状好转,病情得以控制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社交行为的变化,探讨芎麻滴丸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10 mL·kg-1),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L·kg-1),芎麻滴丸高剂量组(生药1.5 g·kg-1),芎麻滴丸低剂量组(生药0.75 g·kg-1)。模型制备第28,42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模型制备第7,14,28,42天用社交行为仪检测大鼠社交能力的变化。结果 模型制备第7,14天大鼠社交行为无明显变化,模型制备第28天和第42天,模型组大鼠持续接触时间减少(P<0.05);模型制备第42天,模型组大鼠接触次数减少,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模型制备第28天,芎麻滴丸高剂量组大鼠接触次数显著增加(P<0.05);芎麻滴丸高、低剂量组大鼠持续接触时间显著增加(P<0.05或<0.01);模型制备第42天,芎麻滴丸低剂量组大鼠接触次数和持续接触时间增加(P<0.05),芎麻滴丸高、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P<0.01)。结论 模型制备第42天大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组大鼠第28天大鼠开始出现社交行为障碍,经芎麻滴丸干预后,接触时间和接触次数增加,即可认为其有效缓解由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的社交能力障碍,且低剂量效果优于高剂量。  相似文献   
6.
赵刚教授对中医药治疗肾小球性血尿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教授治疗肾小球性血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介绍其对肾小球性血尿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分型论治的看法及论点,并列举验案一则以印证之.  相似文献   
7.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辨证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确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以手术疗法为主,但没有一种姑息性疗法,晚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失败率亦较高.手术治疗远期效果不理想^[1]。股骨头坏死的理想治疗应在早期缺血阶段甚至股骨头坏死发生之前,如何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阻止骨质继续坏死,促进骨再生,恢复骨结构以及如何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62例小儿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给药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抢救病人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而输液反应是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输液发热反应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先寒战,随即发热,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现象,甚至惊厥,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现就本院儿科2000-01~2004-10之间62例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及其预防做以下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6例,女36例;年龄1~14岁;原发病:呼吸道感染44例,腹泻12例,颈部淋巴结炎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泌尿系感染1例,既往曾患有过湿疹、寻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者21例;发生反应输液量最少30ml,最多200mL;…  相似文献   
9.
游泳馆是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公共场所,其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游泳池水消毒不符合国家卫生表最.随着池水污染加重,水中微生物数量和病微生物都有增加的可能性,可直接威胁游泳这的身体健康.为做好游泳管得到卫生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7年分4个季度对鹤岗市内三家游泳管水质卫生监测经过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我市有游泳管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胺碘酮片剂与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与胺碘酮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比较2种剂型胺碘酮所致ADRs的临床表现、严重ADRs构成比及转归。结果共收集到胺碘酮相关ADRs报告180份,涉及180例患者、195例次ADRs。180例患者中男性119例,女性76例;年龄2个月~97岁,平均年龄64岁。21例患者既往有ADRs史。195例次ADRs中一般ADRs 151例次(77.4%),严重ADRs 44例次(22.6%)。胺碘酮片剂相关ADRs 46例次,其中严重ADRs 13例次(28.3%);胺碘酮注射剂相关ADRs 149例次,其中严重ADRs 31例次(20.8%)。胺碘酮片剂所致严重ADRs的比例稍高于注射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P=0.29)。胺碘酮片剂所致ADR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伤(34.7%)、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17.3%)、咳嗽、咳痰、呼吸困难(10.9%)、皮疹等(8.7%)、头痛头晕(4.3%)、横纹肌溶解(4.3%)、过敏(2.2%)等。胺碘酮注射剂所致ADR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伤(25.5%)、静脉炎(27.5%)、皮疹(14.1%)、过敏(8.1%)、心律失常(6.0%)、头痛头晕(5.4%)、血压下降(4.7)等。2种剂型所致ADRs的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18,P=0.09)。结论胺碘酮片剂与注射剂所致ADRs有所不同,因此其ADR的监测应有所侧重。对使用胺碘酮片剂的患者尤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相关指标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