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辨证规律。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756例在院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收集,按早期(起病时)、中期(病程为7~ 30 d)、后期(病程>30 d)不同病程阶段用频数法统计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运用层次聚类法对常见症状(出现率>5.0%)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总结其证候规律。结果 COVID-19患者早期(756例)症状以发热(52.25%, 395例)、咳嗽(43.25%,327例)、乏力(27.25%,206例)、胸闷(26.72%,202例)、气喘(17.59%,133例)及咯痰(5.03%,38例)最为常见,层次聚类分析将除咯痰外的5个症状聚为一类,提示该阶段湿遏肺卫的病机。COVID-19患者中期(383例)症状以苔腻(64.49%,247例)、苔黄(43.86%,168例)、苔厚(40.21%,154例)、咳嗽(34.73%,133例)、舌红(32.38%,124例)、大便不畅(25.85%,99例)、气喘(25.33%,97例)、乏力(25.07%,96例)、纳差(23.76%,91例)、口苦(14.36%,55例)、苔燥(12.01%,46例)、舌紫(12.01%,46例)、虚汗(11.49%,44例)、便秘(10.18%,39例)、白痰(8.62%,33例)、失眠(7.31%,28例)、恶心(7.05%,27例)、腹泻(6.79%,26例)和黄痰(6.27%,24例)为最常见,层次聚类分析将这19个变量聚为3类,分别提示该阶段湿阻肺脾、湿热内蕴和湿热化燥的病机。COVID-19患者后期(373例)症状以苔腻(50.94%,190例)、乏力(39.41%,147例)、咳嗽(37.80%,141例)、舌红(33.78%,126例)、气喘(32.17%,120例)、虚汗(23.86%,89例)、口干(22.79%,85例)、纳差(20.11%,75例)、大便不畅(19.30%,72例)、口苦(15.01%,56例)、白痰(10.72%,40例)、心悸(8.31%,31例)和苔少(8.04%,30例)为常见症状,层次聚类分析将这13个变量聚为2类,分别提示该阶段气阴两虚兼余湿未清和肺脾气虚兼余湿未清的病机。结论 COVID-19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呈现由表入里、由湿化热、由实转虚的规律性变化,症状上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7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辨治规律,为指导中医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对756例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在院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和中医辨证,分析其证候特点,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型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756例患者中,寒湿郁肺证101例(13.4%),湿热蕴肺证239例(31.6%),疫毒闭肺证18例(2.4%),肺脾气虚证195例(25.8%),气阴两虚证203例(26.9%);其中位病程依次为寒湿郁肺证(21 d) < 湿热蕴肺证(22 d) < 疫毒闭肺证(27 d) < 脾肺气虚证(33 d) < 气阴两虚证(36 d)。证候分布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患者中湿热蕴肺证的比例低于≤ 65岁患者[22.4%(69/308)vs 37.9%(170/448)],肺脾气虚证[30.2%(93/308)vs 22.8%(102/448)]和气阴两虚证[34.1%(105/308)vs 21.9%(98/448)]则正好相反(P<0.01)。证候分布与COVID-19病情分型和病程有关(P=0.01,P<0.01),寒湿郁肺证在病情轻者(轻型+普通型)[14.1%(86/612)]中相对多见,疫毒闭肺证在病情较重者(重型+危重型)[6.2%(9/144)]中相对多见;寒湿郁肺证在疾病早期[26.2%(28/107)]常见,湿热蕴肺证在早期[43.9%(47/107)]、中期[42.0%(116/276)]均较常见,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在中期、后期占比较高[中期21.7%(60/276)、18.1%(50/276),后期31.1%(116/373)、38.1%(142/373)]。结论 COVID-19患者证候偏热偏实,随病程进展因实致虚,其证候与患者年龄、病情分型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科学利用甘草,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药材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草不仅是我国最常用的药材之一,而且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固沙和绿化植物,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引起人们对甘草生态价值的重视,同时指导人们正确利用甘草资源,本文对甘草的生态价值、资源状况和药用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对甘草的使用和替代药物的研究提出建议,以促进科学利用甘草,保护我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药材资源,实现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外周神经痛的预防作用,并以脊髓大麻素受体为主要靶点,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AM630组、AM251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3,5,7天分别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预防组在建模的同时每天予补阳还五汤2.5 g/(kg·d)灌胃干预14 d;AM630组在预防组的基础上于每天灌胃前予3 mg/kg大麻素Ⅱ型受体(CBR2)阻滞剂AM630腹腔注射;AM251组在预防组的基础上于每天灌胃前予1.5 mg/kg大麻素Ⅰ型受体(CBR1)阻滞剂AM251腹腔注射。每7 d记录1次各组大鼠体质量,并使用von fery纤维丝测试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共观察28 d;实验观察28 d后使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BR1、CBR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实验第7,14,21,28天的MWT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预防组、AM251组实验第14,21,28天的MWT均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但AM630组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与AM25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CBR2、CBR1、GFAP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预防组和AM251组CBR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AM630组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与AM251组比较各相关蛋白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预防紫杉醇诱导的外周神经痛,机制可能与其激活脊髓CBR2,并进一步抑制脊髓IL-1β、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antiinflammatorypathway,CA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1-4],迷走神经刺激疗法(vagusnervestimulation,VNS)已作为一种新型疗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5-6]、系统性红斑狼疮[7]、炎性肠病[8-9]、干燥综合征[10]、外科术后神经炎症[11]、局部炎症反应[12]等急慢性炎症治疗。动物实验研究发现,VNS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1],甚至,有学者认为,VNS可作为一种潜在疗法,预防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相关炎症风暴,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参考古代和现代中西医家的治疗经验,分析援物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和中西医临床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援物比类作为一种思维导向无论是在中医学还是在现代医学中都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调查分析某战区海军某基层医疗单位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及应用情况,为提升基层部队中医服务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方法 对来自不同基层医疗单位,接受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某战区海军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123名来自不同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完成调查,仅48.78%的单位具有中医适宜技术开展条件;16.26%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紫杉醇(paclitaxel,PTX)诱导的大鼠外周神经痛(PTX-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PIPNP)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对脊髓大麻素Ⅱ型受体(CBR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GFAP)-炎症因子(TNF-α、IL-β)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AM630组4组,每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3、5、7天分别腹腔注射PTX 2 mg/kg,于第14天建立稳定的外周神经痛模型。治疗组在建模后予补阳还五汤2.5 g/kg灌胃连续治疗14天。AM630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每天于灌胃前予CBR2阻滞剂AM630腹腔注射3 mg/kg。疼痛行为学测试采用UP and Down法测试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CBR2和GFAP表达情况,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脊髓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MWT显著增高(d20~d28,P0.05,P0.01),AM630组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B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FAP、TNF-α、IL-β表达量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BR2表达量增加(P0.01),GFAP、TNF-α、IL-β表达量均降低(P0.01),AM630组以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治疗PIPNP,其可通过激活CBR2并下调GFAP活化和炎症因子释放介导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周氏化湿解表汤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湿热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中药组(n=35)和西药照组(n=35),分别给予周氏化湿解表汤治疗和奥司他韦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观察治疗前后咽痛、纳差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并检测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水平。结果 2组退热时间、中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治疗后,中药组CD8~+、CD4~+/CD8~+、CD4~+、CD3~+4项淋巴细胞亚群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K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西药组CD4~+/CD8~+、CD8~+、CD4~+、CD3~+淋巴细胞亚群及NK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高热、全身不适、咽痛、纳差消失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周氏化湿解表汤治疗湿热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能够调节体内免疫机制水平,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