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62例应用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术前和术后X线、CT等检查结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复位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1个月,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至94%,椎体高度丢失率为4.6%,脊髓神经损伤者除2例Frankel 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认为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评定自行设计的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62例经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术前、术后X线、CT等检查结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复位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9个月,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至94%,椎体高度丢失率为4,6%,脊髓神经损伤者除2例Frankel 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3.
背景:关节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及时处理切口愈合问题可有效避免膝关节感染,并使患者最终达到理想的康复。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切口愈合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行膝前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84例87膝中5例5膝术后出现切口渗出、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皮肤坏死等切口愈合问题,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因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1例患者切口反复渗出,身体营养状况差,给予支持治疗后愈合;1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身体肥胖,切口清创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直,术中剥离过多和术后过量锻炼,1周后切口皮缘坏死,予清创处理后治愈;1例术前内翻畸形32°,术中软组织过度松解,切口周围张力性水泡伴浅层皮肤坏死,予氧疗、清创及制动后治愈。术后1年时,5例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76~90分,平均84.6分;79例无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84~90分,平均86.7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结论:肥胖、营养状况差、膝关节僵直和畸形是切口愈合问题的危险因素,术中保护切口周围皮肤、术后避免过度屈曲、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和及时处理问题切口均可减少切口愈合问题的出现及恶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后外上方入路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科收治的109例(14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平均年龄(76.7±9.9)岁(55~96岁),采用后外上方单侧穿刺入路行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注入的骨水泥体积、并发症发生率、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穿刺针尖端的最终位置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在椎体中的扩散。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9.1±2.9)个月。每个骨折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0±3.5) min。注入骨水泥的平均体积为(4.8±0.6) m L。术前平均VAS评分为(8.4±0.7)分,术后1 d为(1.6±0.6)分,末次随访为(1.2±0.6)分。术前ODI平均得分为(70.97±7.73)分,术后1 d为(27.99±4.12)分,末次随访为(19.65±3.49)分。穿刺针尖端的最终位置:119根穿刺针到达中线,15根接近中线,10根超过中线。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类型:81例为类型1(56.3%),37例为类型2(25.7%),18例为类型3(12.5%),8例为类型5(5.5%),无病例为类型4。1例术后出现气胸,无其他并发症(如血肿、骨水泥栓塞、脊髓及神经损伤)。结论 椎体后外上方入路单侧穿刺的椎体成形术,可较为方便地穿刺至椎体中线,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弥散,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4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3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4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18.5%。异位骨化均按Brooker分类法分类,二种不同术式的异位骨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就异位骨化的形成、异位骨化率在二种术式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异位骨化对疗效的影响及其与术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48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处理体会,42例按不同的损伤程度分别采用端—端吻合,大隐静脉及人造血管移植等方法重建血循,成功率97.6%,6例截肢,1例死亡.作者强调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就诊断和治疗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下肢不等长的预防策略。方法: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7例有相对完整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术前骨盆平片评估健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术中以健侧为参考决定假体股骨头中点到大转子水平线的位置以恢复下肢长度。术后测量双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尖距离,骨盆平片中两侧小转子到坐骨结节水平线距离的差值。结果:THA术后双下肢等长33例(57.9%),不等长均为延长,延长0~10mm为20例(35.1%)。10~20mm4例(7.0%)。结论:以对侧股骨头中心点到经大转子水平线的距离为参考,术中决定假体股骨头中心的位置可简单有效地预防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改良Gibson切口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2006年6月首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脱位、松动等原因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行全髋关节翻修术者(revision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RTHR),其中有完整资料并经至少2年以上随访的46例48髋进行分析.男14例,女32例,年龄39~76岁.初次行股骨头置换术9髋,其中骨水泥型2髋,生物型7髋;全髋关节置换(THR)39髋,其中骨水泥型29髋,生物型10髋.采用改良Gibson切口进行全髋翻修术.[结果]46例48髋术后通过门诊或登门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9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1.8分,对手术满意度的评价:非常满意16例,满意28例,不满意2例.[结论]采用改良Gibson切口行全髋翻修术,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传统腰椎间盘手术后腰腿痛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统腰椎间盘手术术后腰腿痛原因和治疗分析。方法:对传统的后路开窗髓核切除术34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5例(86.00%)患者获随访6~42月,平均16.5月。再手术4例(1.17%),其中3例再次后路髓核切除术,分离剥除有压迫的疤痕组织、切除髓核组织游离松解神经根;1例予保守性双下肢皮牵引、制动、联合抗生素加止痛药未能明显好转,作椎间隙感染切开冲洗引流,石膏床固定4~6周,8~12周痊愈。3例患者疼痛消失,1例患者大部缓解,均未作内固定。结论:术后腰腿痛的原因有患者自身和医源性等多方面因素,应给予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