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鹏  孙洪涛  董俊强  涂悦  张赛 《天津医药》2018,46(5):523-527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救治策略。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7年12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32例1~14岁脑挫裂伤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2例, 女10例。年龄1~13.5 岁, 平均 (6.03±3.96) 岁。按照年龄分为低年龄 (1~4岁) 组14例和高年龄 (5~14岁) 组18例。总结并分析脑损伤位置分布、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儿童昏迷评分 (CCS)、 颅内压 (ICP)、 脑水肿、 气道情况、 外伤性癫痫发作及脑电图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17~57 d, 平均 (34.2±11.5) d。所有患儿均接受高压氧治疗, 为14~51 d, 平均 (36.1±5.1) d。 2组脑损伤深度分类及损伤脑叶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昏迷评分比较显示, 入院和出院2个时间点,低龄组昏迷评分均低于高龄组 (P<0.05); ICP监护结果显示, 2组ICP监护时长为6~15 d, 平均 (7.5±2.0) d。入院时低龄组ICP、 脑水肿扰动系数 (RI) 高于高龄组, 而RI异常时间少于高龄组 (P<0.05)。癫痫发作及脑电图显示, 2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癫痫发作及脑电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气道观察显示, 2组各有10例接受经口气管插管,低龄组平均带管时间长于高龄组 (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患儿脑挫裂伤在临床表现、 影像特征、 ICP、 脑水肿程度、 癫痫发作及气道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应尽早、 积极、 全面性地开展救治, 特别要重视低龄段患儿的临床管理。  相似文献   
2.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颅内动脉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寻找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基因表达谱特征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120例研究者(包括60例患者和60例对照)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全基因表达谱分析.提取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总RNA,然后应用BiostarH-140s基因芯片技术和GenePix Pro 3.0软件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T-PCR方法 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颅内动脉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下调的基因31个,表达上调的基因54个.RT-PCR结果 证实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 基于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谱分析所得的差异基因,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最有潜力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4年5月以来,采用颈部硬膜外注药的方法,治疗颈椎病16例,此16例的诊断、分型均以1984年5月在桂林召开的颈椎病专题座淡会纪要分型原则为依据。16例病人,男7例,女9例其中神经根型5例,椎动脉5例,混合型5例,颈型1例。神经根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神经根性疼痛。颈肩痛多沿颈神经根放射,町有头皮痛,常为钻痛或刀割样痛,重者为阵发性剧痛而影响工作及睡眠。  相似文献   
4.
5.
高血压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血压定义为血压持续140/90mmHg。单纯性收缩压性高血压,为收缩压超过140mmHg,而舒张压不超过90mmHg,常见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散发性颅内动脉瘤和健康成人外周血清蛋白表达差异.方法 对散发性颅内动脉瘤和健康成人的血清样本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通过对两种蛋白图谱的比较,确定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而后对差异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和蛋白数据库信息检索;随机选取2种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法验证蛋白质组学实验结果.结果 在颅内动脉瘤和健康成人中鉴定出14种差异表达蛋白,得到了11个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最终7种蛋白质得到确认.结合珠蛋白、C反应蛋白、B因子、淀粉样血清蛋白A和载脂蛋白E前体在动脉瘤组表达上调;载脂蛋白A-Ⅳ前体和间α胰蛋白酶抑制物H4重链前体表达下调.蛋白印迹实验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鉴定出7个与颅内动脉瘤相关的蛋白,为进一步阐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基因,为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其可能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分别抽提60例正常人和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芯片所检测的共14112个基因中,有7749个基因在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呈阳性表达,表达数量较多的基因分别是: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表达类、代谢相关类、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结构运动类基因。表达水平位于前3位的基因分别是核糖体蛋白L41(RPL41)、核糖体蛋白S3A(RPS3A)和核糖体蛋白L23A(RPL23A)基因。与正常人外周血阳性基因比较,颅内动脉瘤患者得到85个差异基因,其中KPNA4基因与信号传导、蛋白质转运过程功能有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SPG3A基因与核苷酸结合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建立了正常人外周血的基因表达谱,KPNA4基因和SPG3A基因可能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细胞外基质重塑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是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基质金属蛋白酶最新分类、作用及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过中的调节机制及与之相关的治疗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颈段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重度意识障碍病人的促醒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重度意识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植物状态8例,最小意识状态14例。病人在原发病急性期后3个月接受电生理评估,15例病人在满足电生理评估标准后接受高颈段SCS治疗,余9例未接受治疗。结果所有病人随访9个月,接受SCS治疗的15例病人中清醒9例,GOS评分:轻度残疾2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5例;刺激后脑血流量较刺激前增加了36.6%(t=2.775,P〈0.05)。未接受SCS治疗的病人均未清醒。结论高颈段SCS是治疗重度意识障碍病人较为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董俊强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35-135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6月采用神经阻滞方法的慢性疼痛患者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龄19-76岁,病程5天-10年。在我院治疗前,大部分采用过其他治疗方法,效果均不理想。药物配方:以局麻为主,加朋少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及中药丹参等,根据不同病种,采用不同药物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