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329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纳洛酮对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纳洛酮对脑外伤的早期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纳洛酮治疗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重型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4mg·kg-·1d-1治疗。观察病人的GCS评分、颅内压及头颅CT所示脑水肿的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在提高GCS评分、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CRP分别为(73.64±8.64)mg/L(、69.23±7.31)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为(37.25±11.45)mg/L,对照组为(48.54±12.07)mg/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①纳洛酮综合治疗脑外伤效果明显。②CRP可作为颅脑外伤病情及纳洛酮治疗效果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犬梭形动脉瘤(FFA)模型在采用生物膜包裹后1年期的血流动力学与组织学变化,探讨生物膜包裹的远期效果。方法对10只犬采用显微手术制作双侧梭形动脉瘤模型20枚。左侧用生物膜完全匹配包裹。右侧未包裹以作为对照,行DSA、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对照观察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术后1年时行活体解剖取标本。对照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所有模型均制作成功。FFA腔内为涡流,多普勒超声具有特征性的双相涡流频谱,造影剂滞留明显;对照侧术后1年膨胀性增大,并具有自发破裂的趋势。手术侧包裹后瘤腔消失。血流恢复为层流,超声频谱与颈总动脉一致,未见造影剂滞留,血管顺应性、弹性及舒缩状态与颈总动脉基本匹配;瘤腔与吻合口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改变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符。结论犬FFA模型是研究包裹治疗的理想动脉模型,采用生物膜完全匹配包裹,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钠代谢紊乱及处理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分析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钠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诊断及处理。方法对我科86例巨大颅咽管瘤(直径>3.5cm)全切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钠、尿钠、渗透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等确定钠代谢紊乱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发生低钠血症29例(33.7%,29/86)、高钠血症13例(15.1%,13/86)、高钠及低钠血症交替9例(10.5%,9/86)。高钠及低钠血症平均开始时间分别为术后(2.3±0.7)d和(4.8±1.6)d。2例死于严重下丘脑反应,其余钠代谢紊乱均纠正良好,平均住院时间26 d。结论钠代谢紊乱是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常见表现之一。高钠血症与尿崩症关系密切,而低钠血症主要有两个原因:脑性盐耗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二者要仔细区分,前者着重补液、补盐,而后者应在补盐的基础上要适当限水和利尿。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标准化视神经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对致伤强度、损伤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利用微电极毁损视神经颅内段,毁损电压为5V,频率为60kHz,通过改变电毁损的电流强度,造成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然后进行视网膜切片,计数视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定量视神经损伤。结果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存不同刺激时间之间,差异硅著(F=3472,14,P〈0.001);在不同电流强度组间,差异显著(F=335.83,P〈0.001);经LSD法多重比较,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在刺激电流之间及刺激时间之间差异在α=0.05水平均有显著性意义。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单独效应:同一电流组随着刺激时间增加.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除对照组和90s组外(F=0.79,P=0.548;F=1.54,P=0.242),刺激时间相同时,随电流强度增加.细胞计数也呈下降趋势,刺激电流强度与刺激时间之间交互效廊显著(F=27.30,P〈0.001):结论立体定向电毁损大鼠颅内段视神经模型可以测定致伤强度和视神经损伤程度,是较理想的视神经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5.
错构瘤(hamartomas)是指先天性残余组织或正常组织生长在异常部位,表现为局部组织细胞异常的聚集。下丘脑错构瘤(hypothalamic hamartoma)目前认为是附着于下丘脑、灰结节或第三脑室底部的先天性异位的中枢性脑组织,包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1,2]。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外迄今报道284例[3],我国仅有北京天坛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少数医院的数十例病例报道。我科收治1例年龄仅2岁4个月的患儿,经过神经外科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患者,男,2岁4个月,因阴茎异常增大,2005年5月8日入院。患儿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的1例颅内异物误诊病例,系患者初次入院时医生问诊不够详细及异物为木质难以在CT扫描时显影等原因所致,提示我们对类似病例应详细询问受伤时情况并认真检查伤口,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星形细胞牵张损伤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新生1~2 d大鼠的皮层细胞原代培养,经纯化后传代培养于乳胶膜培养皿中。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牵张损伤装置,分别以50、150、250 kPa压力牵张损伤培养于乳胶膜上的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用3%戊二醛固定后,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当用50 kPa驱动压力进行牵张损伤时,细胞结构即有明显破坏,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宽,部分胞体和突起被撕裂;以50 kPa牵张损伤后1 h,透射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损伤后6 h可见线粒体致密、细胞器减少等。当牵张应力增大,星形细胞损伤程度加重,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空泡化,微丝、微管明显减少,直至水样胞质或致密胞体。结论较小的应力即可致星形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脑外伤后产生广泛的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8.
5-FU多聚缓释体植入技术治疗脑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多聚缓释体植入胶质瘤内化疗的临床效果,探索化疗药物的新剂型和新途径。方法在60例胶质瘤病人在开颅术中或以立体定向方式植入5-FU多聚缓释体,5-FU含量100~150mg。随访5~24周,通过影像学检查,计算肿瘤平均径。比较手术前及各随访时间段肿瘤平均径的变化,并观察瘤周水肿情况。结果38例病人术后病情稳定。无化疗不良反应。肿瘤平均径在术后5、12和24周以上均有显著缩小。其中第12周随访病例肿瘤平均径缩小最显著。肿瘤周边水肿带在开颅手术的病人比较宽,而在立体定向手术病人无明显加重表现。结论低剂量5-FU瘤内缓释体植入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兵  韩天旺  漆松涛 《广东医学》2003,24(10):1145-1145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的最佳治疗方法。我院从1992~ 2 0 0 1年对CSDH 95例行钻孔引流术 ,方法简单有效 ,治愈率高 ,但仍发现一些较严重并发症 ,结合本组资料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78例 ,女 17例 ,年龄 34~ 85岁 ,平均 6 3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者 6 7例 ,外伤距手术时间 1~ 5个月。1 2 症状和体征 头痛、头晕 6 5例 ,肢体不同程度偏瘫 38例 ,智能障碍 2 1例 ,失语 18例 ,意识障碍 11例 ,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 2例。1 3 头颅CT扫描 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 ,双侧血肿 12例 ,单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分析神经内镜术后发热反应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病人按手术方式分为5组:外侧裂蛛网膜囊肿造瘘组(SAC)、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切除组(VAC)、透明膈造瘘组(SPF)、第三脑室底造瘘组(ETV)、脉络丛烧灼术组(CPC),分别总结各组病人的术后发热反应特点。结果术后发热反应以CPC组最重。术后达到最高体温的时间所有病人均不超过术后第3天。ETv组术后最高体温可出现在手术后当El的数小时内.而非ETv组病人无此现象。结论电凝烧灼、坏死组织残留、下丘脑刺激、脑脊液循环能力等多种因素.使神经内镜手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