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死亡率已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肺癌患者中80%就诊时已属晚期,基本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随着肺癌筛查中多层螺旋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低剂量CT的广泛应用,孤立性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增高。肺部孤立性结节一旦被发现,临床上要做出孤立性肺结节良性还是恶性的诊断非常困难。对高度怀疑恶性的孤立性肺结节使用电子胸腔镜进行有限的肺切除,包括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等,使得这部分患者以较小的治疗代价取得了不亚于传统肺叶切除术的良好效果;同时其生存质量远远优于后者。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能更多地诊断早期癌变,使患者在早期就得到合理的诊治,这可以大大降低治疗成本及病死率,以最小的经济及医疗代价取得最大的治疗收益。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方法,同时总结孤立性肺结节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3.
<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数在青年时就发展为多发腺瘤性结直肠息肉。任其发展,必然进展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目前认为最安全的预防FAP患者发展为CRC的方法,就是当息肉发育时外科手术切除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拟流感方治疗儿童乙型流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学IL-6、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就诊于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流感患儿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观察组给予口服自拟流感方,对照组予口服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疗效。[方法]根据家族史并经结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联合内镜治疗组(A组)、单纯内镜治疗组(B组)、塞来昔布联合内镜治疗组(C组),每组15例。对3组患者全肠道直径1 cm的息肉以及距肛缘15 cm区域内的所有息肉行内镜下切除,并记录腺瘤的数目、大小。A组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即口服二甲双胍500 mg,2次/d;B组患者只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C组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即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各返院复查结肠镜1次,观察腺瘤的数目、大小并检测其病理类型。[结果]3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直径1 cm全肠道息肉数目均较前下降(A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6.00、8.00、5.00;B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3.00、10.00、10.00;C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3.50、8.50、6.00),A组、C组下降更为显著,与B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距肛缘15 cm区域息肉数目均有所下降(A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7.00、8.00、6.00,治疗后与治疗前P0.01;B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7.00、12.00、8.00,治疗后与治疗前P0.05;C组中位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13.50、5.50、5.00,治疗后与治疗前P0.05),A组较治疗前减少更为显著。[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内镜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疗效优于单纯内镜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导赤散首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共生地、木通、甘草、竹叶四味,主治小儿心热证。后世对该方多有探讨,其临床应用多有扩展。邵征洋教授为杭州市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对应用导赤散治疗儿科疾病颇有心得,余跟随邵师门诊,观其临证,多有应效,现撷举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蟾素对肺癌细胞A549及PTEN/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培养肺癌细胞株NCI-A549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华蟾素,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24、48、72 h后细胞增殖活力,Ki67及EdU检测72 h细胞增殖活力,免疫印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以及磷酸化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的同源基因(phosphorylated-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PTEN)蛋白表达。结果0.2 μg/mL华蟾素作用于A549细胞株48 h后显示明显抑制增殖作用(P < 0.01),0.8 μg/mL华蟾素处理12 h后均具有不同程度抑制增殖作用(P < 0.05~P < 0.01)。不同浓度华蟾素作用于细胞72 h后,p-PI3K、p-AKT、p-mTOR、p-S6、p-PTEN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 < 0.05~P < 0.01),而PI3K、AKT、mTOR、S6及PTEN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异常隐窝病灶(ACF)的预防机制.方法 45只7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3组,分别予腹腔注射AOM;同时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小鼠分别予生理盐水、二甲双胍、塞来昔布灌胃处理.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6周后处死小鼠并分离结直肠组织,应用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的方法检测病变组织的增殖及凋亡的情况;使用ELISA检测小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以评估小鼠胰岛素的抵抗状态. 结果 二甲双胍组和塞来昔布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7.30±1.49)和(37.20±2.10),显著低于对照组(56.20±1.93) (P<0.05),二甲双胍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塞来昔布(P<0.05);二甲双胍组和塞来昔布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7.70±1.25)和(7.00±1.05),显著高于对照组(5.10±1.37)(P<0.05);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小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大肠癌起到预防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有关;二甲双胍的作用明显优于塞来昔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小鼠结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CF)的预防作用,并与塞来昔布进行比较。[方法]45只6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每组15只;均腹腔注射AOM(10mg/kg),每周1次,连续2周以建立ACF模型;同时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小鼠分别予0.9%氯化钠溶液0.5ml·只~(-1)·d~(-1)、二甲双胍250mg·kg~(-1)·d~(-1)、塞来昔布20mg·kg~(-1)·d~(-1)灌胃处理,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6周后处死小鼠并分离结直肠组织,美蓝染色后计数每只小鼠结直肠ACF个数和每个ACF中畸变隐窝(AC)个数。[结果]各组小鼠体质量随周龄增加均呈现增长趋势,干预后体质量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鼠结直肠ACF及AC数量分别为(8.80±0.84)个、(26.75±2.63)个,二甲双胍组分别为(3.67±0.58)个、(8.33±0.58)个,塞来昔布组分别为(5.60±0.89)个、(13.40±1.67)个;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小鼠ACF及AC均显著减少(P0.05);二甲双胍组小鼠ACF及AC均比塞来昔布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均能显著抑制ACF形成,对结直肠癌起到预防的作用,且二甲双胍的作用明显优于塞来昔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入选经消化内镜发现直肠ACF的非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成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及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500 mg 2次/d,塞来昔布组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2次/d,对照组不服用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肠镜检查,予0.4%美兰染色直肠,用放大肠镜观察直肠中亨氏瓣到齿状线之间的ACF个数及形态,分析各组直肠ACF个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用活检钳在直肠上亨氏瓣到中亨氏瓣之间随机取得直肠正常黏膜处的标本,应用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transferase deoxynucleotidyl uridine end labeling)染色法检测直肠正常黏膜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ACF均数及临床特征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ACF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7.30±2.51、7.60±2.34减少至治疗后的4.77±1.57、5.83±1.46(P0.05),且相对于塞来昔布组,二甲双胍组对ACF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对照组的ACF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7.40±2.11、7.43±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增殖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48.87±1.78、49.93±2.59减少至治疗后的27.20±1.71、36.97±1.43(P0.05),且二甲双胍组显著低于塞来昔布组(P0.05)。对照组的增殖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49.17±2.35、49.2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的凋亡指数分别为3.00±1.14、2.93±0.78、3.07±1.08,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对非糖尿病患者的直肠ACF均具有抑制作用,且二甲双胍的作用优于塞来昔布,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非胰岛素依赖)来抑制组织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