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1篇
  免费   690篇
  国内免费   537篇
耳鼻咽喉   54篇
儿科学   141篇
妇产科学   83篇
基础医学   604篇
口腔科学   214篇
临床医学   1936篇
内科学   1145篇
皮肤病学   66篇
神经病学   269篇
特种医学   5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35篇
综合类   4189篇
预防医学   1551篇
眼科学   209篇
药学   1707篇
  14篇
中国医学   1788篇
肿瘤学   456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34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785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827篇
  2009年   805篇
  2008年   722篇
  2007年   747篇
  2006年   612篇
  2005年   607篇
  2004年   563篇
  2003年   552篇
  2002年   462篇
  2001年   455篇
  2000年   449篇
  1999年   426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342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273篇
  1994年   244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4年   6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掌握全国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积极性现状,了解机构在诊断工作方面的激励机制基本情况等,为进一步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4月,按照分层抽样法,抽取全国12个省份29家职业病诊断机构的管理人员通过问卷星进行职业病诊断机构工作及激励机制现状调查。结果 全国29家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有积极性的有16家,占比55.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与地区分布、单位分类、单位级别、机构内诊断管理部门设置、资质类别、近3年诊断病例数、申请诊断病源量、职业病诊断医师及仪器设备配置情况无关(P>0.05)。有激励机制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100.0%)明显高于无激励机制的机构(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国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建议机构应重点关注诊断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此外,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制定职业病诊断收费标准、完善职业病诊断工作支持保障政策等措施来提升职业病诊断机构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积极性,以促使职业病诊断机构更好地完成全国职业病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CT区分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脾脏病变的发病年龄、性别、脾脏指数、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强化幅度、强化方式等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脾脏病变中,11例血管性病变(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9例淋巴瘤;两组间发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脾脏指数、动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海绵状血管瘤呈不均匀性强化,1例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呈“雀斑征”,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呈“辐轮征”;9例淋巴瘤实质部分均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CT表现不同,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对2010年1月—2016年7月重庆市中毒救治指定医疗机构收治的2 497例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中毒患者中男性1 230例(49.3%)、女性1 267例(50.7%);分布最多的3个年龄段依次是41~50岁(18.5%)、≤10岁(16.4%)和21~30岁(13.0%);死亡16例,病死率0.6%。中毒类型构成排前三位的是细菌(33.8%)、化学品(32.2%)、植物(14.8%)。中毒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中毒患者结局死亡的可能性是轻度患者的1 102倍。提示重庆市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41~50岁人群的细菌、化学品、药物中毒,同时应该加强儿童中毒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讨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VI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合并肝硬化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是临床少见病,易误诊,病因不清,临床表现复杂,部分患者病程中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并发肝硬化。结论:临床反复感染的患者应考虑CVID的可能,须进一步作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检测确诊。对已经确诊患者定期补充静脉丙种球蛋白,同时还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典型国家基层卫生服务提供中实现医防整合的经验,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结果:在个人层面,英国、泰国、古巴培养全科医生作为"守门人"并将其作为提供医防整合服务的主体;在机构层面,各国基层机构组成服务网络,内部强调跨学科合作;在体系层面,通过横向合作和有序的首诊与转诊协调服务;国家立法保障和健康保险筹资等引导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结论:培养和配置高质量的医防一体的全科医生、促进机构跨学科融合、通过立法和筹资体系予以保障是各国提供基层整合型服务的核心,值得我国基层医防服务整合借鉴。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人精子冷冻方法对精子复苏率的影响,以探索人附睾精子、睾丸穿刺精子的最佳冷冻方法。方法:选取76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附睾穿刺(PESA)标本,按照自制金属冷冻板法和传统冷冻法分两组冷冻。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检测冷冻前、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并对比两种方法对精子膜功能、DNA碎片指数(DFI)、顶体酶活性和精子畸形百分率的影响。结果:复苏后自制金属冷冻板法和传统冷冻法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2.0±7.5)%vs(8.0±5.1)%,P0.05]和低渗肿胀精子百分率[(22.0±17.5)%vs(18.0±2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均较冷冻前[(20.7±8.8)%和(30.0±13.5)%]显著下降(P0.05)。自制金属冷冻板法复苏后精子顶体酶活性显著高于传统冷冻法[(75.2±9.5)μIU/10~6精子vs(55.7±8.3)μIU/10~6精子,P0.05],均较冷冻前(120.0±10.5)μIU/10~6精子显著下降(P0.05)。两种方法复苏后畸形精子百分率和DFI无显著差异[(98.7±8.8)%vs(98.5±9.2)%,P0.05]和[(38.2±8.5)%vs(39.5±10.2)%,P0.05],并均较冷冻前[(97.2±9.5)%和(30.8±9.7)%]显著升高(P0.05)。自制金属冷冻板法和传统冷冻法冷冻复苏率[(65.2±12.0)%vs(52.3±18.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制金属冷冻板法是一种经济高效、操作简单的精子冷冻方法且能最大限度的节约精子;复苏后可以保证较好的精子复苏率、活动力和顶体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多巴胺D2受体(DRD2),考察小剂量麦芽4个化学部位的催乳作用,初步探讨小剂量麦芽生物碱对产后缺乳模型大鼠泌乳素(PRL)分泌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ig甲磺酸溴隐亭方法制备缺乳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均ig给予相应的药物,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PRL、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垂体中泌乳素受体及DRD2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PRL、P及E_2水平、脑垂体PRL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脑垂体DRD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麦芽总生物碱组大鼠乳腺小叶体积明显增加,导管明显扩张,且导管及腺泡内含有大量乳汁。麦芽总生物碱明显增加模型大鼠血清中PRL、P、E_2水平及脑垂体PRL mRNA表达水平,降低脑垂体DRD2 mRNA表达水平。结论麦芽催乳的主要药效物质为总生物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PRL分泌,增加脑垂体PRL受体、降低DRD2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