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目的 运用CT区分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脾脏病变的发病年龄、性别、脾脏指数、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强化幅度、强化方式等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脾脏病变中,11例血管性病变(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9例淋巴瘤;两组间发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有无液化、钙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脾脏指数、动脉期强化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海绵状血管瘤呈不均匀性强化,1例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2例窦岸细胞血管瘤呈“雀斑征”,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呈“辐轮征”;9例淋巴瘤实质部分均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脾脏血管性病变与淋巴瘤CT表现不同,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军营内腺病毒肺炎的常见CT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2016年10-11月陕西省某新兵训练营被确诊腺病毒感染而入住我院,且胸部CT检查发现明显肺部病变的14例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14例病例中,12例为肺部单发病变,2例为肺内两处病变,共计16处病灶。分布:病变多见于双肺中下叶,其中右肺上叶3处,中叶4处,下叶5处;左肺上叶1处,下叶3处。形态:11处病变呈类圆形,其余5处病变呈楔形;密度:11处(68.8%)病变表现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3处(18.7%)病变表现为大片类圆形实变并周围磨玻璃影,边界不清,病变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2处(12.5%)病变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小片状磨玻璃影。实变性病变的吸收时间显著长于斑片状病变及磨玻璃病变。结论胸部CT检查对腺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病变多见于双肺中下叶,早期CT表现以斑片状渗出性病变为主,类圆形实变性病变伴周围磨玻璃影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Ts)、胸腺癌(TCs)及胸腺淋巴瘤(TLs)的MR影像特征,提高其MRI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及MR影像学特征,根据其病理结果分为Ts、TCs及TLs三组。MR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肿瘤信号、内部间隔、纵隔淋巴结、与邻近大血管关系及胸膜腔或心包腔积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肿瘤间MR特征的差异。结果:66例胸腺肿瘤包括Ts 24例(36.4%),TCs 16例(24.2%),TLs 26例(39.4%)。三组间肿瘤大小、信号、内部间隔、纵隔淋巴结肿大、与邻近大血管关系及胸膜腔或心包腔积液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TLs的最大径显著大于其它两组,最大径≥9cm者达22例(84.6%)。与其他两组比较,TLs信号更为均匀,均匀者有10例(38.5%),14例(53.8%)信号不均匀,合并多发囊肿。Ts内部间隔发生率最高,达91.7%(22/24),仅3例(11.5%)TLs可见内部间隔,而TCs未见内部间隔。TLs、TCs及Ts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者分别为15例(57.7%)、9例(56.2%)及9例(56.2%)。TLs、TCs对邻近纵隔内大血管包绕侵犯大于180°者分别为21例(80.8%)和13例(81.3%),明显高于Ts(1例,4.2%)。在合并胸膜腔或心包腔积液上,TLs和TCs分别为20例(76.9%)和6例(37.5%),明显高于Ts的 3例(12.5%)。肿瘤形状在三组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31)。结论:Ts、TCs及TL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常规MRI有助于三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蝙蝠葛苏林碱 (daurisoline ,DAU )拮抗N 甲基 D 精氨酸 (N methyl D aspratate ,NMDA)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方法 :NMDA损伤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 ;培养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测定 ;大鼠动脉条内86Rb 外流率的测定。结果 :DAU能对NMDA损伤的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损伤后培养细胞中LDH的释放 ;DAU还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KCl,Bay ,K86 44 ,NMDA ,去甲肾上腺素 (NE)以及咖啡因 (caffei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s)的WHO病理分型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提高其CT诊断及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TETs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经组织病理学及细胞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WHO组织病理分型,分析TETs各种组织学类型的CT特征。结果:66例TETs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6~77岁。病理分型:A型5例(7.6%),AB型15例(22.7%),B1型13例(19.7%),B2型10例(15.2%),B3型10例(15.2%)及胸腺癌13例(19.7%)。A、AB、B1型胸腺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而80.0%的B3型胸腺瘤及92.3%的胸腺癌呈不规则形;大部分(92.4%)胸腺肿瘤呈中度强化。80.0%B3型胸腺瘤及100%胸腺癌有包膜破坏并侵犯邻近结构;40.0%的B3型胸腺瘤及61.5%的胸腺癌出现心包和(或)胸膜腔积液;随着肿瘤病理分级的增加,周围结构受侵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分别为15.4%(B1)、40.0%(B2)、80.0%(B3)及100%(胸腺癌)。TETs组织学分类与侵袭危险度CT分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s=0.736,P〈0.01)。结论:不同WHO病理分型的TET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TETs的CT特征反映了其侵袭危险性及组织病理学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3D-FSE Cube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7例垂体微腺瘤的2D-FSE、3D-FSE Cube序列图像进行评分,评价指标如下:①病变与正常垂体的分界;②正常垂体与海绵窦分界;③垂体柄显示;④总体图像质量;⑤磁化率伪影.并计算2组检出率.图像评分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评价者间一致性采用Kappa值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D-FSE Cube序列在图像质量方面优于2D-FSE序列(P<0.05),T1 WI的磁化率伪影明显比2D-FSE序列少(P<0.01).3D-FSE Cube、2D-FSE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0%(47/47)、85.1%(40/47),其中T1WI的检出率分别为97.9%(46/47)、57.4%(27/47).评价者间一致性较高,T1WI、T2WI的k值分别为0.86、0.88.结论 3D-FSE Cube序列显示垂体微腺瘤明显优于2D-FSE序列,扫描时间缩短20~27s,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TNETs)的CT影像特征,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NET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其中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龄52岁.所有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分型,并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密度、强化程度、有无坏死、转移和邻近结构侵犯等).结果:组织病理学亚型:典型类癌2例(10%),不典型类癌4例(20%),小细胞癌4例(20%),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5%),未明确病理学亚型9例(45%).根据CT危险度分级标准,4级15例(75%),3级4例(20%),2级1例(5%).CT影像学特征:不规则形18例(90%);内部密度不均匀14例(70%),瘤体内显示钙化9例(45%),囊变坏死11例(55%);增强后多为不均匀性轻~中度强化,其中轻度强化8例(40%),中度强化11例(55%),仅有1例胸腺典型类癌出现显著强化.肿瘤多沿纵隔血管间隙生长,19例(95%)出现纵隔结构侵犯,13例(65%)不同程度侵犯包绕纵隔大血管,9例(45%)存在上腔静脉癌栓,12例(60%)可见纵隔肿大淋巴结,1例侵犯胸骨.结论:TNET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沿大血管间隙浸润性生长,常伴发上腔静脉癌栓形成.CT对TNETs的鉴别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PGL)的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PGL 1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患者均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肿瘤均发生于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其中功能性肿瘤2例,非功能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3例恶性肿瘤边缘欠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其中2例肿瘤侵犯、包绕邻近肾动脉、肾静脉及胰腺.CT平扫肿瘤多呈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常可见范围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域(9例),部分肿瘤内合并出血(3例)及钙化(2例);2例较小的肿瘤(平均直径<4 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持续性显著增强,8例肿瘤周围或实性成分内可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 腹膜后肾上腺外PG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CT表现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水平的高级建模迭代重建算法(ADMIRE)对颞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行颞骨CT扫描的患者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43.3岁。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FORCE CT扫描仪对24例患者行颞骨CT扫描,分别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FBP)和AD MIRE 1、3、5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重建,比较4组图像客观评价(包括CT值、噪声、信噪比)、主观评价的差异。结果 4组图像的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对于FBP,ADMIRE重建后,图像的噪声减低,信噪比升高,ADMIRE 5噪声最小,信噪比最高;ADMIRE 1与FBP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MIRE 3图像质量最好,5分占比最高(75%)。结论 采用高级建模迭代重建算法后,图像噪声减低,信噪比提高,但并非迭代比例越高,图像质量越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