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脑炎 (乙脑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变化及其在乙脑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病人极期、恢复期血清和脑脊液 (CSF)TNF α并进行比较。结果 :极期病人血和CSFTNF α均升高 ,恢复期时血清TNF α降至正常 ,而CSFTNF α则未见明显下降 ,重症乙脑血清TNF α恢复期下降亦不明显。结论 :TNF α参与乙脑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检测了 116例病人外周血清过氧化脂质 (Lpo)含量 ,同步检测白蛋白 (Alb)含量 ,计算其比率 (Lpo/Alb) ,并与 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探讨Lpo/Alb比率在乙型肝炎分型中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 2 0 0 0年 4月~ 9月住院病人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 (轻度 ) 2 2例 ,慢性乙型肝炎 (中度 ) 2 0例 ,慢性乙型肝炎 (重度 ) 2 2例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2 2例 ,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2 0例 ,肝炎肝硬化 10例。均按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诊断标准诊断 ,健康对照组 30例 ,均是已排除乙型肝炎感染的健康人员。二、方法 :血清Lpo…  相似文献   
3.
HBV 1762/1764联合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1 762/1764联合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HBV DNA、HBeAg阳性和HBV DNA、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50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HBV 1 762/1764双变异及HBV DNA定量测定.结果HBV 1 762/1764变异阳性率在HBeAg阳性组为24.0%,在HBeAg阴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 DNA含量,HBV 1 762/1764突变者显著高于HBV 1 762/1764未突变者(P<0.01).结论HBV 1 762/1764联合突变可能抑制HBeAg表达和导致HBV复制增强.  相似文献   
4.
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HBV YMDD变异.HBV YMDD变异是指病毒DNA聚合酶活性区的第204位或551位甲硫氨酸(M)发生突变,被缬氨酸或异亮氨酸取代,是导致HBV对拉米夫定耐药、治疗失败或HBV无应答的原因[1-3].拉米夫定治疗失败主要表现为患者肝功能损伤、肝脏组织学病理变化和病情复发甚至加重[4,5].为了比较HBV YMDD变异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的差异,我们对2004至2005年发生YMDD变异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联素(Apm)对体外培养人肝脏细胞乙醛氧化酶1(AOX1)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芯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AOX1 mRNA的表达,用免疫印迹试验分析Apm、5-氨基咪唑4-氨基甲酰胺(AICAR)、二甲双胍、非诺贝特酸(FBA)、棕榈酸及瘦素对体外培养细胞分泌AOX1的影响及AOX1在大鼠脂肪肝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pm、FBA能降低人肝细胞中AOX1 mRNA及其蛋白质的水平,而二甲双胍、AICAR、棕榈酸及瘦素对AOX1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FBA能降低AOX1活性达35%,而二甲双胍对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大鼠脂肪肝肝细胞中Apm分泌明显减少,AOX1的表达明显增多。结论AOX1与肝脏脂肪化有关,Apm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脏细胞分泌AOX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mRNA在HBV感染胎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临床上选取HBsAg(+)且HBV DNA(1~3)×108copies*ml-1孕妇6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其胎盘上HBsAg、HBcAg,根据HBsAg和(或)HBcAg是否表达分为胎盘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应用ELISA及RT-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IL-6水平及分娩时胎盘IL-6 mRNA表达.结果: 胎盘感染组42例,非感染组18例.胎盘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5/42(35.7%),非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18(5.56%),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38,P<0.05).胎盘感染组胎盘局部IL-6 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胎盘感染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胎盘局部IL-6表达与胎盘HBV感染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值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参考值。方法 :使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B D)公司生产的双标荧光抗体 ,分别对 2 98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标记 ,用B D公司的FACSCaliburTM型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8~ 5 7岁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CD3 + 、CD3 -、CD19+ 、CD3 +CD4+ 、CD3 + CD8+ 及CD3 -CD(16+ 56) + 细胞数分别为 6 6 6± 8 7、11 3± 4 1、35 9± 6 7、2 9 7± 7 9及 2 1 2± 9 1。CD3 +CD4+ 与CD3 + CD8+ 的比率为 1 35± 0 75。男女之间CD3 + 、CD3 + CD4+ 及CD3 -CD(16+ 56) + 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在相同地域、相同种族 ,可以建立健康成年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基因变异对HBeAg表达和病情的影响。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48例慢性乙肝和12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血清的HBV CP和前C基因序列,及通过微粒子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eAg的含量。(1)前C终止变异(nt1896G→A)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例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66.7%);CP双变异(nt1762A→T和1764G→A)则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度和重度的病例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分别为52.6%和54.5%)。(2)双变异组和终止变异组的HBeAg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但终止变异组HBeAg含量的下降较双变异组更为明显,P<0.05,且eAb阳性率也显著升高,P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2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特点以及在评估SARS病情发展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在发病过程中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其他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2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入院后合并感染时出现过升高,后经治疗转为正常;嗜酸粒细胞变化符合急性传染病的变化规律,可用该指标判断预后;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并随病情好转而升高;血清生化指标中,入院时肝酶谱、心肌酶谱增高;冠状病毒变异株抗体在病程中出现,且IgM略早于IgG1~2d出现。结论: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反映SA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动态观察对SARS患者的病情发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冠状病毒变异株抗体对回顾性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质(IL)-18浓度的变化,及其与病毒载量、CD4^+T细胞表面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2例HIV/AIDS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L-18浓度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变化,并对其变化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部HIV/AIDS患者CD4^+ T细胞表面辅助受体CCR5/CXCR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毒载量及血清IL-18浓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2例HIV/AIDS患者血清平均IL-18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按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1993年标准,CDCC期显著高于A期(P〈0.01)。所有患者血清IL-18浓度变化与HIV病毒载量之间呈正相关(P〈0.05),与辅助受体CX-CR4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0.01)。HIV病毒载量与辅助受体CXCR4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HIV/AIDS患者体内持续增长的IL-18加剧了其免疫功能的紊乱和低下,IL-18可能与疾病本身的致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