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传统手术室护士只在手术间配合为主的工作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只有转变观念,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利益出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1]。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2]。由于手术属于对躯体的创伤性治疗,对病人会产生不良刺激,病人常有紧张、恐惧、失眠、焦虑、害怕疼痛,担心术中意外,术后并发症等心理活动,甚至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正常进行。因此手术室护士加强术前访视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术前访视对病人能产生安抚作用,使患者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降低PICC留置期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将河南省肿瘤医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肿瘤内科成功留置PICC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PICC患者引入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从静脉炎、血栓、感染、导管堵塞、导管拖出和断裂、敷贴过敏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项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能明显降低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并发症,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和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及联合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对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的疗效,探讨短病程T2DM强化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 73例的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23例)、CSII联合二甲双胍(CSII+Met)组(26例)、CSII联合吡格列酮(CSII+Pio)组(24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β细胞功能(HOMA-β)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及治疗费用.结果 强化治疗后CSII+Met组、CSII+Pio组与CSII组相比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CSII+Met组比CSII组、CSII+Pio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 CSII联合二甲双胍或联合吡格列酮较单纯CSII能更有效的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联合二甲双胍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和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同时阐明缬沙坦能否通过降低TGF-β1的水平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6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1组[尿微量白蛋白(UMA)/肌酐(Cr)<10μg/mg]12例、正常白蛋白尿2组(UMA/Cr 10~30 μg/mg)19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MA/Cr 31~300μg/mg)35例,伴有高血压者应用缬沙坦80 mg/d共4周.分别采血测定血清TGF-β1等指标.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1组、正常白蛋白尿2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7.41±2.68)、(10.52±4.10)、(22.98±43.74)ng/L,与对照组的(4.25±5.82)ng/L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白蛋白尿1组中应用缬沙坦者血清TGF-β1水平较未用缬沙坦者明显下降[(5.77±1.90)ng/L比(8.23±8.78)ng/L](P<0.05),其余两组应用缬沙坦者较未用缬沙坦者血清TGF-β1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TGF-β1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关,早期应用缬沙坦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GF-β1的水平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M)与淋巴细胞(L)比值(MLR)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变化及与DR分期的关系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8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依其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单纯糖尿病组(T2DM组,n=78)、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n=60)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n=48),检测各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L、M、ML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并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DR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危险因素与DR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MLR对DR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病程、体重指数(BMI)、HbA1c、TC、LDL、Scr、BUN、N、L、M、M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2DM组比较,NPDR组病程延长,BMI、HbA1c、TC、LDL、Scr、BUN、N、M、MLR水平升高(P0.05或P0.01),L降低(P0.05),PDR组变化较NPDR组更显著(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MLR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程、MLR与DR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8、0.64,P0.05)。MLR诊断DR的最佳界值为0.2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16%、65.36%。结论:MLR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R有中度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特点、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行中心静脉导管辅助治疗的颅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导管头培养病原菌特点、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结果共检出27例CRBSI,检出率24.1%;共检出菌株34株,其中细菌14例,检出菌株20株;真菌13例,检出菌株14株。非感染组平均年龄为(60.3±11.2)岁,低于感染组的(68.0±9.8)岁(P0.05)。强化治疗组、留管时间7d组CRBSI均明显低于未强化治疗和留管时间≥7d组(P0.05或0.01)。结论颅内高压患者CRBSI发生率高,病原菌感染中以真菌居多。高龄、置管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规范性差是诱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整骨技术学习者的角度,简述西方整骨学科的起源及发展史,并对人的整体性、自愈能力、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联、借助手法进行评估及治疗等整骨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旨在让广大读者对西方整骨学科有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在糖尿病肾病(DKD)中的变化,探讨NLR与DKD之间的关系。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M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8例(UMA/Cr<30μg/mg);微量白蛋白尿组(MIA组)52例(UMA/Cr 31-300μg/mg);大量白蛋白尿组(MA)30例(UMA/Cr>300μg/mg);均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同时随机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间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Cr、UA、TC、TG、HDL-C、LDL-C和Hb A1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组、MIA组、MA组NL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三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LDL-C、HBA1C、NLR、TG是DK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的升高与DKD有关,且NLR有可能成为预测早期DKD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腔注入尿激酶联合局部化疗治疗恶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2 例恶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 例,胸腔置管引流全部积液后予尿激酶20 万U 胸腔注入,2 次/ 周,1 周后充分引流,胸腔注入博莱霉素、白细胞介素-2.对照组40 例,胸腔置管充分引流后,直接向胸腔注入博莱霉素、白细胞介素-2.每次胸腔化疗1 周为1 周期,两组均在2 周期后评价疗效.治疗组于治疗前后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等凝血及纤溶指标.结果 治疗组显效10 例、有效17 例,总有效率64.3% ;对照组显效2 例、有效11 例,总有效率3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PTT、PT、TT、FIB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胸腔或全身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胸腔注入尿激酶联合局部化疗是治疗恶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