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胰管结石88例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4年间我院收治的88例胰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复习有关文献.结果88例病人均伴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者8例,糖尿病10例,先天性胆管囊肿1例.手术56例,其中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4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4例,单行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胰体尾加脾切除术6例,开腹取活检1例.术后死亡1例.未手术者均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论胰管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愿手术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种植受体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异种血管移植超急排斥反应 (HAR)方面的意义。方法 选用豚鼠→大鼠移植模型 ,先将分离、培养的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种植于去内皮的豚鼠动脉内壁 ,再将此豚鼠动脉植入大鼠体内 ,观察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 Ig M、C3在移植后豚鼠动脉壁上沉积的情况。结果 已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2 0 .3± 4.42 h)较植入大鼠体内的正常豚鼠动脉 (0 .35± 0 .2 84h)以及单纯去内皮豚鼠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0 .16 5± 0 .0 77h)显著延长 (P<0 .0 0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植入大鼠体内的正常豚鼠内皮细胞表面有 Ig M和 C3沉积 ,而预先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内壁无 Ig M和 C3沉积。结论 在异种供体血管壁上预先种植受者血管内皮细胞 ,可延长移植的异种供体血管通畅时间 ,该技术可能在抗异种血管移植 HAR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选择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mm管型吻合器进行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的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手术后住院时间为(11.2±3.2)d,无死亡者。发生吻合口瘘2例(3.6%),经过局部引流而自然愈合1例,因直肠阴道瘘进行横结肠造口转流1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病情重、病死率高 ,重病患儿经抢救后往往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如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 ,是小儿时期非进行性运动障碍和智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11月对 14 0例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同时给予婴儿氧舱治疗 ,增加血液中氧的物理溶解量 ,显著改善了脑的氧供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HIE患儿氧疗 (观察 )组  14 0例均系我院住院的新生儿。符合 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的全国新生儿HIE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1] ,并经颅脑CT证实。其…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Marfan综合征2家系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家系1,先证者Ⅲ_5,女,29岁。心悸,气喘6年入院。查体:T37℃,P106次/分,R26次/分,BP20/9kPa(150/68mmHg)。身长178cm,体重48kg,四肢细长,蜘蛛样指,两拇指过度伸展,上腭高拱,胸廓扁平,心界向左扩大,心尖搏动弥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腹腔大出血(附1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手术治疗后发生腹腔大出血的死亡率高 ,现结合我院的病例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1991~ 2 0 0 1年间行胰腺、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治疗的SAP 115例中 ,术后腹腔大出血 13例 ,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2 4~ 5 8岁。出血共 2 3例次 ,时间为术后 2h到 2个月 ,16例次发生在术后 5~ 2 0d。死亡 8例。临床表现为伤口或引流管有鲜红色的血液流出 ,并有失血性休克表现。所有病人均排除消化道内出血来源。在 2 3例次的出血中 ,以胰床广泛渗血和胰腺小血管破裂出血最多 ,占 6 5 2 2 % (表 1)。止血方式和结果见表 2 ,4例压迫未…  相似文献   
7.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急性期脑脊液中肌酸磷酸激酶(CSF—CPK)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澳大利亚生产的CB—171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酶动力学检测HIE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CSF—CPK活性。结果HIE组急性期CSF—CPK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10.85,P<0.001),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CSF—CPK活性变化可作为早期HIE诊断指标之一,并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为靶标的抗癌药物研发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因表达的精确控制是细胞增殖分化和器官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基础。基因转录和激活程序依赖于组蛋白乙酰化酶(histone acetylase,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的协同作用。当HDAC过度表达并被转录因子募集,就会导致特定基因的不正常抑制,从而导致癌症及其他疾病。目前以HDAC作为抗癌靶点的研究方兴未艾,现综述HDAC类似蛋白(HDLP)的晶体结构和当前存在的HDAC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结构种类、研发状况和构效关系,以及新的HDAC抑制剂CS055的研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公布的资料显示[1],美国现有糖尿病患者2080万,还有100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胰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行PD的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6例PD患者行胰肠吻合的方式: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简称黏膜对黏膜吻合)359例,其中149例硅胶引流管内置(简称引流管内置),130例硅胶引流管引流至体外(简称引流至体外),80例硅胶引流管未放置(简称引流管未置);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165例(简称套入式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胰肠侧侧吻合2例(简称侧侧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结果526例PD患者术后共发生胰漏34例(6.46%),胰肠吻合口出血8例(1.52%),死亡32例(6.08%)。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4.18%(15/359)比11.52%(19/165),χ2=10.029,P=0.002〕;黏膜对黏膜吻合与套入式吻合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6/359)比1.21%(2/165),χ2=0.159,P=0.691〕。②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式中,引流管内置者和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引流管未置者〔2.68%(4/149)比11.25%(9/80),χ2=7.132,P=0.008;1.54%(2/130)比11.25%(9/80),χ2=9.410,P=0.002〕;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结论黏膜对黏膜吻合方式胰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方式,但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胰管内硅胶引流管内置或引流至体外均能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但是对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