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MAPK和Stat3磷酸化与cyclinD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5例胃MALT淋巴瘤MAPK和Stat3磷酸化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胃MALT淋巴瘤中p-MAPK、p-Stat3及cyclinD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3.3%(33/45)、64.4%(29/45)和68.9%(31/45);低度恶性组p-MAPK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高度恶性组(P<0.01),而p-Stat3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低度和高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中p-MAPK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信号强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0.6572和0.6823,P<0.01),而p-Stat3与cyclinD1蛋白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r=0.1927,P>0.05)。结论:提示MAPK磷酸化在胃MALT淋巴瘤中发生及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Stat3的磷酸化可能与该肿瘤的恶性演进关系不明显;在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发展中,p-MAPK可诱导cyclinD1过度表达,从而促使该肿瘤细胞维持高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2.
人体孟氏裂头蚴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孟氏裂头蚴病是孟氏裂头绦虫的蝴虫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疾病。本文仅对我院外检中发现的7例人体孟氏裂头迹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本组病例中,男3例,女4例;年龄卜一59岁;寄生部位2例在眼部,2例在颈部,2例在大腿,1例在乳房;病程最短15天。最长6年之久,3例有用生蛙肉泥敷门G)患病处病史;2例感觉奇痒或虫爬钻感,2例眼部敷生蛙肉泥后,充血水肿加重。大体观察:送检组织大约IX0.scm大小,多附有脂肪或肌肉,切面灰白,常见不规则腔隙,4例可见虫体,长约4Cm。镜下观察:呈炎性肉芽肿的改变。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  相似文献   
3.
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目的 探讨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临床上应用腓骨骨皮瓣、背阔肌皮瓣、股前内、外侧皮瓣和腹股沟皮瓣等12种外科皮瓣,对小腿创伤组织缺损进行修复99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0年,皮瓣质地良好,功能改善。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小腿创伤组织缺损,疗程短,疗效好。根据缺损的不同部位、范围以及术者的技术水平,选择不同的显微外科皮瓣进行修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以生物学内固定及间接复位技术为基础,微创经皮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胫骨内侧皮下隧道,采用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折28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见骨痂为4~7周(平均4.6周),骨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2.8周)。全部病例Ⅱ期骨愈合,无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钢板松动等并发症,其中15例已拆除钢板,无再骨折现象发生。结论微创经皮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正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是WHO(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中新增加的一类肿瘤。BSNS指一组发生于鼻道的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伴神经和肌源性分化。该病罕见,由Lewis等[1]在2012年首先报道,最初称为伴神经和肌源性分化的低级别肉瘤,后改称为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至今共有50余例报道,其中包括国内新近报道的5例[2,3]。现报道我院诊断的BSNS 1例。1 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5和CD43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非特指)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DLBCL(非特指)病例81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CD20、CD3、CD5、CD43、CD10、Bcl-6、Mum-1和Ki-67在该组淋巴瘤中的表达,同时分析CD5和CD43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81例DLBCL病例中,CD5阳性表达7例(8.64%),CD43阳性表达26例(32.01%),CD5和CD43同时阳性表达6例(7.41%),CD5和CD43均为阴性54例(66.67%),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53,P<0.05)。 CD5表达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免疫表型分型( Hans分型)、部位和是否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无关;CD43表达与免疫表型分型和HBV感染相关,而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和部位无关。 CD5阳性DLBCL患者的EFS和OS显著低于CD5阴性者;CD43阳性DLBCL患者的EFS和OS显著低于CD43阴性者。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临分期外,年龄、性别、部位、B症状、免疫表型分型和HBV感染情况对患者生存期均无影响。结论 CD5、CD43和临床分期与DLBCL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交通事故致骨盆骨折378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组骨盆骨折378例的流行学特征及临床分析的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死亡18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95例,抢救成功率85.6%.非手术治疗组中随访295例,下肢无短缩,行走正常.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优良率91.7%.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恢复及部分恢复率90.9%;髋臼骨折临床效果的优良率81.3%.结论:早期积极有效抗休克及防治相应的合并伤是骨盆骨折综合治疗的基础,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及有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尤其是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骨盆骨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TGF-β1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单纯束缚应激方法制造IBS动物模型(IBS1、IBS2组),同时设立灌肠对照和正常对照组,行内脏敏感性评价后,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GF-β1在IBS大鼠模型组和对照组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BS1、IBS2两模型组大鼠腹外斜肌收缩次数在不同扩张容量下均较正常对照纽明显增加(P〈0.05—0.01),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TGF-β1在各组肠粘膜组织均有表达,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作为一个抗炎性细胞因子在IBS发病机制中可能通过非直接的方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溶脂法在胃癌淋巴结及腹膜转移检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脂法在胃癌淋巴结及腹膜转移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常规法和溶脂法检测30例胃癌根治性手术标本的淋巴结和转移癌结节,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法+溶脂法检出的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癌数、直径≤5 mm的淋巴结数及直径≤5 mm的淋巴结转移癌数均明显多于常规法(P<0.05~0.01);溶脂法检出的淋巴结中直径≤5 mm的淋巴结占96.8%,淋巴结转移癌中直径≤5 mm的淋巴结占93.9%;溶脂法检出腹膜种植性转移癌结节3例;8例TNM分期发生变更。结论:溶脂法是检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腹膜种植性转移比较全面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连接素(β-catenin,β-cat)在胃癌原发灶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远癌正常胃组织,70例胃癌(48例有淋巴结转移)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癌中β—cat的表达。结果70例胃癌组织中β-cat表达率为68.6%,远低于正常胃组织的阳性率(92.9%)(P〈0.05)。β-catenin在48例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率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均表达占41.1%,两者均不表达占25%)。β—cat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在胃癌原发灶与其淋巴结转移癌中显著相关(列联系数R=0.317,P〈0.05)。结论β—cat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为预测胃癌的转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