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8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对HIF1 岬腟IRNA表达载体Genesil-HIF1a与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对EPG-2细胞增值及其对HIFl a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pGenesil表达载体分别设计阳性对照(pG-shRNA-Hif-1a),阴性对照(pG-shRNA-HK),未处理细胞为空白对照(KB).用3ug:15ul配比的pGenesil-SIRNAc与阳离子脂质体的复合物转染HEPG-2细胞,Q418 400mg/ml培养转染后的细胞10天,拍荧光照片.37℃,5%CO2,5%O2、90%N2培养36小时,用RT-PCR测定HIF-1a mRNA的表达,用cck-8测细胞增殖.结果 培养36小时的阳性对照组Hif-1a m RNA表达明显减低(P<0.05),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P<0.05);结论 3ug:15ul计量配比组pGenesil-hif-1a与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可有效转染 Hepg-2细胞,能有效抑制HEPG-2细胞Hif-1a的表达,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国内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025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9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09例,女216例;年龄为(54±11)岁,年龄范围为16~83岁。1025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值为14.3%,其中高RDW(RDW-CV>14.3%)病人347例,低RDW(RDW-CV≤14.3%)病人678例。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及生存情况。(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高RDW病人年龄(≤70岁、>70岁),肝硬化(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或C级),甲胎蛋白(≤200μg/L、>200μg/L),肿瘤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313、34例,152、186例,161、53例,158、143例,186、109例;低RDW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41、37例,359、310例,415、48例,367、227例,547、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09,6.787,23.906,7.114,34.375,P<0.05)。(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RDW-CV、肿瘤长径、肿瘤数目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388,1.432,1.534,1.455,2.813,1.505,95%可信区间为1.004~1.920,1.086~1.887,1.263~1.864,1.211~1.748,2.293~3.450,1.173~1.9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DW-CV、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20,1.340,2.427,1.438,95%可信区间为1.007~1.032,1.027~1.749,1.801~3.272,1.057~1.956,P<0.05)。(3)随访及生存情况:10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0,P<0.05)。(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针对年龄、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3个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954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0,P<0.05)。71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3,P>0.05)。459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0,P<0.05)。487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5)。733例单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0,P<0.05)。240例多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0,P<0.05)。结论术前RDW可预测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高RDW病人预后更差。RDW在年龄≤70岁和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西部地区近20年肝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中国西部地区肝棘球蚴病发生情况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软件(4.1.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调查人群798982人。贝叶斯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西部6省被调查流行病区肝棘球蚴病的总发病率为3.31%(95%HPD:2.34%~4.53%)。甘肃流行病区合并的总发病率为1.51%(95%HPD:0.14%~5.48%);宁夏流行病区合并的总发病率为4.43%(95%HPD:1.22%~11.17%);新疆流行病区合并的总发病率为4.04%(95%HPD:0.09~25.40%);青海流行病区合并的总发病率为3.46%(95%HPD:2.23%~5.11%);四川流行病区合并的总发病率为7.25%(95%HPD:3.15%~14.03%);西藏流行病区合并的总发病率为0.97%(95%HPD:0.72%~1.26%)。结论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肝棘球蚴病的流行和职业、地理位置、性别、民族等因素相关联,需要根据疾病的特点对重点人群做好疾病的预防教育、宣传和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survivin反义核酸诱导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凋亡和增强对5-Fu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我们应用构建的survivin反义核酸真核表达栽体电转染PAND-1细胞,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细胞计数和MTT实验测定转染后细胞对5-Fu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urvivin反叉核酸可抑制PANC-1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并能抑制PANC-1细胞生长,提高PANC-1对5-Fu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 survivin反义核酸能增强5-Fu诱导的PANC-1细胞凋亡,联合survivin反义核酸和5-Fu可以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腰臀部的细粒棘球蚴病病例。该病例初诊时被误诊为“皮下脓肿”,后经影像学检查及抗棘球蚴抗体试验得以确诊。本病例报道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细粒棘球蚴病的认识,避免和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7.
腐蚀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罕见并发症,此类疾病虽罕见但病情进展迅速、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病人往往预后较差。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腐蚀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诊疗过程,从而为腐蚀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噻虫啉(Thia)对棘球蚴的杀伤作用,评价噻虫啉应用于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旨在探索噻虫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方法 体外实验中以不同浓度噻虫啉作用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以0.1%伊红染色评价原头节存活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改变。体内实验将继发性感染多房棘球蚴小鼠分为3组:模型组、阿苯达唑组(ABZ, 100 mg/kg)、Thia组(20 mg/kg),以未感染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经药物灌胃治疗4 w后,分离小鼠脾脏和包虫囊肿称取重量,计算脾脏指数和抑囊率,HE染色后观察囊肿形态学改变。此外,从体外(LO2和HepG2细胞)和体内(Balb/c小鼠)评价噻虫啉毒性。结果 40 μg/mL噻虫啉在体外即表现出对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并导致原头节体表及内部结构破坏。体内药物治疗4 w后,小鼠脾脏指数较模型组增高(P<0.05),包虫囊肿重量较模型组减轻(P<0.05)。包虫囊肿病理显示Thia组未见生发层结构。噻虫啉浓度低于80 μg/mL无明显细胞毒性,20 mg/kg噻虫啉无明显的体内肝肾毒性。结论 噻虫啉在体内外表现出明显的抗多房棘球蚴作用,并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肝多房棘球蚴病因浸润性缓慢生长,感染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就诊时往往已为晚期,预后较差。因此,肝多房棘球蚴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肝多房棘球蚴病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而且超声技术在治疗、评估疗效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超声技术在肝多房棘球蚴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