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克复苏:概念,监测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Sepsis)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i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重要原因。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已超过急性心肌梗塞,每年欧洲和美国死于此病超过35万人,治疗费用高达250亿美元。每年全球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且患者数目每年以1.5%速度递增。因此,2002年10月欧美国家多个组织共同发起并签暑了“巴塞罗那宣言”,呼吁全球医务人员、专业组织、政府、卫生机构甚至公众对该行动的支持,力争5年内将脓毒症的病死率减少25%。  相似文献   
3.
严重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姚咏明  林洪远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25-102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感染(infection)密切相关,20世纪70-80年代曾经认为MODS是隐性或不可控制的细菌感染的一种临床表现。随着现代医疗水平和重症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单个器官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而MODS的病死率仍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对脓毒症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7年1月-2001年6月外科ICU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超过4日的脓毒症患者,记录用药前1日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体循环平均动脉压等资料。患者分为大剂量多巴胺组、去甲肾上腺素加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组及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组,比较用药前后血肌酐及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大剂量多巴胺组用药后血肌酐及总胆红素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去甲肾上腺素加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对血肌酐及总胆红素均无显著影响。单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可使血肌酐显著降低,但用药前后血总胆红素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可能对脓毒症患者肝、肾等脏器的血液循环有利,可以逆转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时对内脏灌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创伤早期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内毒素血症参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可能性和其变化趋势对评估预后的意义。方法:监测25例严重创伤患者伤后24小时~28日的内毒素水平和血液细菌学培养,10例患者行血流动力学监测(72小时);22例健康成人血标本的内毒素值作对照。结果:全组患者可以早至伤后24小时内即发生内毒素血症〔(361±601)EU/L(EU为内毒素单位)〕,与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血内毒素(74±23)EU/L〕比较,P<0.05;10例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者表现典型的高动力型循环和高代谢状态;存活组内毒素呈下降趋势,至伤后7日〔(125±198)EU/L〕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死亡组与MODS组内毒素持续不降或继续升高。结论:严重创伤后24小时内即可形成内毒素血症,推测系来源于胃肠道粘膜屏障损伤所致的毒素易位。这种早期内毒素血症可能参与伤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测定内毒素水平变化对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 on host immune response and its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its interventional pathway following major burns/trauma. METHODS: With both anim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 seri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HMGB1 on changes in immune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 dendritic cells, and macrophages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rmal injury or trauma induced a delayed and persistent increase in HMGB1 expression as well as its release in various tissues. HMGB1 formation could markedly influence the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cluding the changes in T lymphocytes, dendritic cells, and macrophages following major trauma or burns. These effects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dysfunction of various organs in the course of sepsis. CONCLUSION: These data proved that HMGB1 not only acts as a novel "late" inflammatory mediator but is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mmunosuppression after acute insults. HMGB1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gether with host immunological dissonance,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Intervention of HMGB1 expression and release presumably provides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way to regulate both excessive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sponse, thereby as a measure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sepsis secondary to major trauma.  相似文献   
8.
危重病人的氧代谢测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止和纠正机体缺氧始终是危重病人治疗中的核心问题。于上世纪 70、80年代所提出的考察病人氧耗量 ( VO2 )与氧输送 (DO2 )关系的方法是指导包括休克在内的危重病人循环治疗十分有用的工具 ,由此所带来的治疗理念的进步已成为一项有突出意义的临床进展。临床考察氧耗与氧输送关系的方法是基于Cain和Nelson实验研究中的发现 ,通过对健康麻醉狗渐进放血的方式降低氧输送量 ,可以显示氧耗随氧输送变化呈现双相变化 ,当氧输送处在某一阈值以上时 ,氧耗不受氧输送下降影响而能够继续维持稳定 ;但如果氧输送降至该阈值以下 ,则氧耗…  相似文献   
9.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在急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目的 :观察改进的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在危重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 132例急诊科及 SICU患者用 PORTEX L IMITED全套器械行气管穿刺术 ,从外套管内送入导引钢丝 ,沿钢丝导入专用气管插管到气管内 ,再拔出气管插管内栓及导丝。结果 :气管套管术操作需时 2~ 2 0分钟者共 12 3例 ,>2 0分钟者 9例 ,较常规气管切开所需时间缩短 ,且可单人操作 ,一般可在 3~ 10分钟完成 ,顺利者在 4~ 7分钟完成。术中损伤小 ,出血量少 ,伤口愈合时间短 (1~ 2日 )。结论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操作方法简便 ,组织损伤轻微 ,出血量少 ,可以单人施术 ,适于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CD1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对于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探讨胸腺5肽(TP-5)治疗免疫抑制的有效性。方法:符合严重脓毒症标准,CD14^ 单核细胞HLA-DR<30%的患者被定义为脓毒症免疫抑制和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者纳入本研究,并接受1mg TP-5肌肉注射,1次/d,直至CD14^ 单核细胞HLA-DR>50%或死亡。在TP-5治疗前及结束治疗时分别测量CD14^ 单核细胞HLA-D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10和IL-13。结果:15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经TP-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CD14^ 单核细胞HLA-DR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仅存活者有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细胞因子均高于健康对照,治疗后存活患者的TNF-α、IL-6明显下降;死亡者各种细胞因子变化不明显。结论:用CD14^ 单核细胞HLA-DR鉴别脓毒症免疫抑制并指导免疫刺激治疗是安全可靠的,且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TP-55可能对逆转免疫抑制有效,但需要严格的对照治疗研究确认;脓毒症的免疫抑制发生和逆转与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无关,确切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