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在急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目的 :观察改进的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在危重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 132例急诊科及 SICU患者用 PORTEX L IMITED全套器械行气管穿刺术 ,从外套管内送入导引钢丝 ,沿钢丝导入专用气管插管到气管内 ,再拔出气管插管内栓及导丝。结果 :气管套管术操作需时 2~ 2 0分钟者共 12 3例 ,>2 0分钟者 9例 ,较常规气管切开所需时间缩短 ,且可单人操作 ,一般可在 3~ 10分钟完成 ,顺利者在 4~ 7分钟完成。术中损伤小 ,出血量少 ,伤口愈合时间短 (1~ 2日 )。结论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操作方法简便 ,组织损伤轻微 ,出血量少 ,可以单人施术 ,适于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CD1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对于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探讨胸腺5肽(TP-5)治疗免疫抑制的有效性。方法:符合严重脓毒症标准,CD14^ 单核细胞HLA-DR<30%的患者被定义为脓毒症免疫抑制和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者纳入本研究,并接受1mg TP-5肌肉注射,1次/d,直至CD14^ 单核细胞HLA-DR>50%或死亡。在TP-5治疗前及结束治疗时分别测量CD14^ 单核细胞HLA-D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10和IL-13。结果:15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经TP-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CD14^ 单核细胞HLA-DR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仅存活者有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细胞因子均高于健康对照,治疗后存活患者的TNF-α、IL-6明显下降;死亡者各种细胞因子变化不明显。结论:用CD14^ 单核细胞HLA-DR鉴别脓毒症免疫抑制并指导免疫刺激治疗是安全可靠的,且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TP-55可能对逆转免疫抑制有效,但需要严格的对照治疗研究确认;脓毒症的免疫抑制发生和逆转与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无关,确切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对脓毒症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7年1月-2001年6月外科ICU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超过4日的脓毒症患者,记录用药前1日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体循环平均动脉压等资料。患者分为大剂量多巴胺组、去甲肾上腺素加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组及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组,比较用药前后血肌酐及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大剂量多巴胺组用药后血肌酐及总胆红素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去甲肾上腺素加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对血肌酐及总胆红素均无显著影响。单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可使血肌酐显著降低,但用药前后血总胆红素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可能对脓毒症患者肝、肾等脏器的血液循环有利,可以逆转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时对内脏灌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脏器细胞凋亡在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SIRS及MOD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结合多种方法检测肺、肝、肾及小肠组织的凋亡细胞,计数小肠Peyer′s结并观察肠Peyer′s结及肺内淋巴样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作小鼠抗大鼠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判断巨噬细胞增生程度。结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脏器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增加,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易受缺氧损伤的区域。肠Peyer′s结及肺内淋巴样小结随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而进行性增大及增多,散布于其间的吞噬细胞及其所含的核碎片也同时增多;小肠壁上肉眼可见Peyer′s结数与肠系膜缘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PCNA单克隆抗体染色发现,阳性吞噬细胞随IR损伤加重明显增多。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早期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快速增多的凋亡细胞可能具有诱发SIRS/MODS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危重病有关的高钠血症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般认为,高钠血症是指血钠浓度大于145 mmol/L的临床常见电解质紊乱状态.ICU住院患者高钠血症发病率约为2%,明显高于普通住院患者,病死率也相当高[1].危重病患者病情复杂,高钠血症症状的观察和治疗都比较复杂,治疗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对治疗高钠血症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我们查阅了近年有关高钠血症的文献,对危重病患者出现的高钠血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作用及用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尽管近几十年 ICU内诊断和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感染性休克目前仍然是世界范围内 ICU病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死率仍保持在5 0 %左右 〔1 ,2〕。而我国学者祝寿河等 〔3〕曾报道用我国独特的抗休克药山莨菪碱(6 5 42 )可以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降至 14%。因此 ,我国很多学者治疗感染性休克时都将使用大剂量 6 5 42作为感染性休克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4〕,但所得效果参差不齐 ,所用剂量也相差悬殊。我们查阅近年有关使用 6 5 42治疗感染性休克文献 ,结合对感染性休克机制认识的进展 ,对 6 5 42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机制及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伟  程尉新  张威 《医学信息》2006,19(11):1985-1987
目的 寻找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调查三○四医院外科ICU近2年所有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RDS患者死亡组入ICU时ApacheII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入ICU2~3天内发病的ARDS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其它时间发病的患者;治疗ARDS中使用强效抗生素可能是导致病情加重的一个因素。结论 入ICU病情严重程度(用素治疗等是影响ARDS患者的3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凝血系统紊乱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是危重病患者首位死亡原因 ,尽管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越来越多 ,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相继出台 ,但其病死率仍高达 40 %~ 6 0 %。近 10年 ,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评估治疗全身性感染的药物 ,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依据两个不成熟的假说 ,这两个假说分别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颌骨骨折早期修复问题.方法选择120例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不同时期进行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患者术后一周内GCS评分的变化,以及应激性溃疡、获得性肺部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在不同时期进行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对于颅脑损伤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应以抢救生命为主;早期进行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是可行的;微型钛钢板坚固内固定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期间心脏氧利用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心肺复苏期间对心脏氧利用率 (O2 UCc)的测量来评估心脏复跳的可能性。方法 :19例患者分别为 , 冠心病组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36~ 6 2 (4 9.5± 10 .3)岁 ,血流动力学稳定 ,插入右心导管取冠状窦静脉血标本。 心肺复苏组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2 0~ 70 (39.0± 15 .5 )岁 ,心脏停跳后 ,先按照标准心肺复苏步骤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2 0分钟 (胸外按压频率 12 0~ 140次 / min,血管活性药用药间隔为 2分钟 ,应用 4%碳酸氢钠液 2 5 0~ 5 0 0 m l)。如心脏未复跳 ,再继续开胸心脏按压复苏 2 0分钟 (按压频率为 80~10 0次 / m in)。此间用呼吸机控制呼吸 ,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 0 .90 0以上。抢救停止后即刻抽取冠状静脉血和动脉血。所有血标本均即刻进行血气分析 ,并计算心脏氧利用率〔O2 UCc=(Sa O2 Sv O2 ) / Sa O2 〕。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其对心肺复苏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 组患者冠状静脉窦血的血气分析结果 :Pa O2 (4 .2 0±0 .41) k Pa(1k Pa=7.5 mm Hg) ,Sa O2 0 .5 32± 0 .0 90 ,O2 U Cc为 0 .46± 0 .0 9; 组患者 O2 U Cc=0 .85± 0 .11,其中 4例心脏复跳者 O2 UCc=0 .78± 0 .10 ,5例无效者 O2 UCc=0 .91± 0 .0 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